告别充电难!昆区“绣”出民生幸福图景
来源:包融媒   2025-11-07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2025

“以前拉电线充电,半夜总担心着火,现在楼下充电又安全又方便。”“社区帮我们解决了难题,我们也得为社区出份力。”走进昆区钢25小区,和谐图景扑面而来:居民自发组建的“充电桩志愿管护队”忙着提醒规范充电,不少居民主动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环境整治、老年助餐等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愈发浓厚。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社区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精准回应。今年以来,钢25小区所在前进道街道惠民社区以“敲门入户聊家常”“凉亭座谈听意见”的方式,深入5个楼栋、358户居民家中,重点收集老旧小区生活便利、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诉求。调研发现,随着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日常出行主力,“充电难”已成为共性难题——部分居民私拉电线充电,存在短路、起火等安全隐患;有的居民需推车绕行邻近小区找充电桩,紧急时刻常因“车没电”陷入困境。“增设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桩”成为居民最迫切的需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社区主动对接新能源服务企业,带着“居民需求清单”上门沟通,详细说明小区居住密度、居民充电频次,明确“安全第一、平价惠民”的建设导向,同时承诺提供场地协调等支持。经过3轮深入磋商,企业最终同意以“成本价运营”模式参与建设,承诺充电费用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确保居民“用得上、用得起”。仅用15天协调推进,钢25小区西院共享充电桩站点便顺利落成,40个充电端口配备24小时监控和安全防护设施,实现“扫码充电、自动断电、异常报警”全功能覆盖,彻底解决了居民的充电困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城市治理的“大战略”,最终要落脚于人民群众“小日子”的改善。面对全区约12.7万辆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充电需求,以及传统充电模式下“飞线充电”“电池入户”的安全隐患、用电成本与管理难题,昆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民生保障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自2024年以来,累计投入2300万元,为全区350个居民小区建成充电车棚1161个、充电桩13185个,充电设施覆盖率接近98%。

建设过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老旧小区合理设置供电点位,基本实现每个小区内配2个充电车棚;无法新建或改建的小区,在外围配备至少1个公共充电车棚;空间紧张的小区,采取“闲置空间再利用”模式,盘活楼宇间零散空地建设小型化、分散式充电桩集群;新建小区则在规划阶段提前布局,通过人车分流、加装阻车护栏等方式,引导居民规范使用车棚充电。

在服务优化上,市场化引入具备资质的专业企业,由企业全额承担电动车棚的设备投资(含充电桩、消防设施、照明系统等)、日常维护及故障抢修工作,并建立“7×24小时”运维响应机制,确保城区范围内1小时内到场处置、24小时内完成维修,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同时,推广建设“光储充安”一体化车棚,利用光伏发电为充电桩提供绿色电力,既降低社区电网负荷,又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让居民享受到安全、便捷、经济、环保的充电服务。计划今年在350个居民小区新建100个充电车棚,其中符合新建或改造条件的80个车棚中。目前已结合采光效果、光电转化率等客观条件,先行打造前口子等5处试点设施,后续将在各街道同步推开选址建设工作,以“微更新”持续增设充电点位,逐步构建“5分钟充电圈”,力争早日实现充电桩“全覆盖”。

从破解一个小区的“充电难题”,到全区范围内系统推进,昆区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细密地“绣”进城市基层治理的肌理,用一件件民生“微实事”,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春燕)

(编辑:张飞;校对:吴存德;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