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四五”|以“赋能”蓄动能 筑人才发展强磁场
来源:包融媒   2025-11-10

wechat_2025-10-12_093504_639


织密全国引才“一张网”,主动融入京津冀蒙、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国家战略,赴京津冀、黑吉辽、湘鄂等区域的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自9月启动金秋引才活动以来,在多所高校的招聘现场,“博士20万元、硕士10万元安家补贴”“事业编企业用”“青年驿站为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提供最长15天的免费住宿服务”等包头市引才政策海报前,学子咨询的队伍排成长龙。机械工程、能源动力等专业毕业生紧盯包头稀土新材料、风电装备岗位,实时解读住房补贴、灵活编制政策,直接打消学子们的就业顾虑。真金白银的保障,让“金秋去鹿城发展”从选项变成优选。


招聘会现场。

以“包揽人才 头等大事”为核心引才,依托AI智能技术,创新采用“线下暖心诚意邀+线上智能云揽才”双轨模式,精准绘制产业人才地图,编制重点产业和社会领域高端紧缺人才需求清单、青年人才需求清单、科创项目人才需求清单、高校蒙才包才资源清单。针对工科高校,重点对接新能源重卡、装备制造企业;面向综合高校,侧重推送氟材料、储能领域岗位,确保“专业对口、人岗精准咬合”。

在西安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双选会现场,通过政策宣讲、企业推介、现场洽谈“三维联动”,包头把转型蓝图、产业机遇摆到学子面前,让鹿城吸引力从“纸面”实时落到“实地”。


今年秋招线下引才活动中,包头市依托数字技术打造全域引才智能矩阵,以大数据、AI技术打通人才供需堵点,推动引才模式从“被动收简历”转向“主动实时人岗匹配”,引才效率实现“翻倍”提升。包头市搭建起覆盖毕业生专业、技能、就业意向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大数据底座,优化算法模型,建成“岗位+人才”实时智能匹配系统,通过多维度比对实现“人岗精准配对”。在此基础上,整合“千岗汇码”“码聚英才”功能,打造“一码招人、一码求职”的便捷模式,打破了跨区域引才的“地域壁垒”。

深耕“人才蓄水池”,让来包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不仅需要十足的诚意,更需要全流程贯通人才供需的服务保障。

今年以来,我市创新升级“春秋招”活动内容和载体,组织招才引智工作队伍分赴黑吉辽、晋鲁豫苏沪、京津冀湘鄂等地区及自治区内高校开展现场招引活动,深入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靶向引才”。连续三年举办“全国高校科创招就处长包头行”活动,邀请全国221所(次)高校的招就处、科创处负责人,以及重点领域约307家(次)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将“事业编企业用”范围扩大到教育、医疗试点单位以及国家级创新平台。1-9月,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8028人。

强化人才引育留用,人才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市通过创新实施“事业编企业用、平台用”、青年人才奖励、柔性引才资助等人才引进政策,依托春秋季校园招聘、全国高校招就处长包头行等品牌活动,靶向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83万人,较“十三五”时期翻两番。

打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新增专技人才4.7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8.7万人和48万人。率先建成自治区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总数突破200家。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构建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有效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深化公立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行业单位薪酬改革,建立契合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高层次人才(含柔性引进)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制,科研成果转化绩效支出较“十三五”末增长100%。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