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记者走进包钢西创机制公司铆焊车间,焊花飞溅、天车穿梭,四台庞大的电弧炉正在同步配装,这是包钢西创机制公司与中国重型院合作承制的两套120吨超高功率电弧炉设备。项目今年6月启动,目前已进入装配收尾阶段,即将发往乌兹别克斯坦,成为异国钢厂里的“中国力量”。
机制公司营销中心工艺专业区域技术主管杨瑞兵站在一台近三层楼高的炉体前,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首次承接120吨级超高功率电弧炉的整机制造任务,包括120吨炉体4台(2台线上使用,2台备用)以及倾动平台、升降立柱等,总重量达1267吨,覆盖设备核心传动与承载系统,无论是制造规模还是技术难度,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杨瑞兵指着正在吊装的炉体说:“你看这个‘大家伙’,外形尺寸达到了7470×7245×8525毫米,要在1600多度的高温下连续工作,对焊接精度和材料强度都是极限挑战。”
为保障项目顺利交付,机制公司从工艺源头入手,全面升级焊接标准。下炉体炉底主体焊缝采用全熔透焊接工艺,焊缝与母材完美融合,抗疲劳强度提升40%以上,焊接后每道焊缝均经过JB/T5000 I级标准超声波探伤,确保“零缺陷”交付。
“我们所有炉体部件在加工前都进行了退火处理,通过550至600℃恒温慢冷,彻底释放内应力,确保后期不变形、不偏移。”杨瑞兵说。上炉体主体结构由框架与水冷块组成,全部采用不同规格无缝钢管煨制焊接而成,为确保水冷系统密封性能,焊后严格执行1.0Mpa水压密封试验,保压1小时无渗漏,彻底杜绝设备运行中的安全隐患。面对倾动平台这类高载荷精密部件,团队创新采用“先焊后退火+整体预组装”工艺,提前在厂内模拟安装状态,排查尺寸偏差,提前消缺,从源头确保安装精度符合标准。
最让团队头疼的是盖提升及旋转装置的装配难题。据介绍,因受现场高度限制,无法依靠传统的整体吊装。杨瑞兵和团队量身定制了“分段预组装”方案,将装置拆解为多个模块,在车间内分别调试、精准对接,再运到现场“拼积木式”组装,破解了空间制约。“电弧炉投入使用后,每小时每炉炼钢120吨,可实现高效生产,这是包钢制造走向国际的‘硬核名片’。”杨瑞兵语气中透着自豪。
从图纸到巨炉,从车间到海外,包钢西创机制公司以技术精度和制造实力,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中国制造踏实而闪耀的足迹。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玉超;通讯员:李映)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