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枝叶,在林荫路街道友谊17社区的小广场洒下斑驳光影。11月7日上午,红色创“益”集市刚开市,家住附近的李淑珍阿姨就拎着布兜笑盈盈地走来。
“以前买菜得走好远,现在下楼就能买到卜尔汉图镇的蔬菜瓜果,又新鲜又便宜!”李阿姨一边挑选着西红柿,一边对邻居说。修鞋、缝补、理发等传统便民服务摊前也围满了人,内蒙古包钢医院的医生正为居民解答健康咨询,整个广场洋溢着热闹而温馨的气氛。
、

这正是林荫路街道党工委扎实推进红色创“益”集市的生动缩影。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集市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更成为传递党的声音、凝聚党群共识的红色阵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把服务摊点摆到居民楼下,就是要让党的惠民政策真正深入人心,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街道办事处主任洪蕾说。街道通过“AI网格员”走访摸排,精准掌握了居民对便捷购物和专业服务的迫切需求,红色创“益”集市由此应运而生。运行仅6期,集市就已累计服务居民超6400人次,为辖区商户实现销售额5.5万元,精准引流270余户,有效激活了老牌商圈的消费活力。同时,集市也成为收集民意、深化治理的重要平台,政策宣传点不仅开展惠民解读和各类咨询,还现场收集意见建议,发放“惠民政策明白卡”,亮晒“微心愿”解决情况,实现“边服务边治理”。

红色创“益”集市的服务也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搭建起倾听民声的“红色阵地”。在集市的线上直播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佟鑫的一句“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咱们的社区服务能不能更贴心”,瞬间点燃了评论区。这热烈的互动,正是集市收集民意、推动“未诉先办”的生动体现。基于从集市、直播间等多渠道收集到的142条社情民意,街道已分流交办135条,办结率达95%。在集市的推动下,林荫路与红岩道交叉口的照明工程得以协调完成,惠及居民3000余人;社区餐厅实现持续运营,日均服务超300人次。佟鑫表示,街道正计划将更多服务接入智能平台,让政策咨询与办事预约一键可达。
夕阳西斜,集市的热闹渐渐散去,但党群连心的温暖仍在延续。李阿姨带着孙子走进社区餐厅,看着窗口“每天两荤两素,素菜3元、肉菜5元”的菜单,满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从热闹的集市到温暖的社区餐厅,红色创“益”集市正如一座“连心桥”,将便捷与关怀送到居民身边,也将党的惠民政策与人心相连。这座桥,连接起柴米油盐的日常与惠及长远的规划,也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彦强)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