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暮色降临、街灯初亮,一场关乎守护与团圆的温情接力,正在包头这座城市悄然展开,这不仅仅是一次高效的寻人行动,更是一座城市文明底色与治理温度的生动注脚。
30分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守护。“天这么黑,我爸腿脚不便,万一出事怎么办?”一个寻常夜晚,73岁老人饭后未归,女儿徐女士焦急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向包头市公安局。电话接通的瞬间,“走失人员查找志愿服务项目”应急机制同步启动。九原区白音席勒派出所民警赵峰迅速出警。与此同时,一位出租车司机通过警民联络群发来关键线索。线上信息流转、线下警力奔赴,从报警到老人被安全接回,全程仅用30分钟。当徐女士紧握民警双手哽咽道谢时,一场家庭危机化为暖流涌动的团圆。这样的团圆场景,已成为包头市公安局“走失人员查找志愿服务项目”的日常缩影。

白音席勒派出所民警找回走失老人。(图片由九原区白音席勒派出所提供)
包头市公安局“走失人员查找志愿服务项目”自2022年运行以来,已累计接报走失人员警情2.2万余起。其中,涉老年人警情4592起,成功找回率达96%以上,平均找回时间缩短至8小时。数据的背后,是一张融合警力与民力的温情网络。包头公安打破警种壁垒,由情指中心统一调度刑侦、巡特警、交管、派出所等力量,实现“一条警情、一张图、一条链”的闭环处置。并联动蓝天救援队、媒体平台等社会志愿力量,打造“110+志愿者”协同查找模式——线上精准推送寻人信息、线下扩大搜寻范围,让守护的力量跨越时空界限。
高效寻回是“治标”,源头预防方为“治本”。近年来,包头公安联合社区基层组织,开展超百场防走失主题宣传活动,惠及群众2万余人。市民刘先生感慨道:“这个项目太好了,上次我母亲走失,多亏公安局和蓝天救援队联手,两小时就找到了。”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素霞也感受到变化:“民警常来宣传,居民防走失意识明显提高。”2022年至今,全市走失类警情已呈平稳下降趋势,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悄然形成。从30分钟的紧急救援到96%的找回率,从一位位老人的平安归家到2万余群众的意识提升,一座城市的温暖,不仅体现在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更流淌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守护。这项已成功寻回数千名走失老人的志愿服务项目,正成为公共服务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包头样本”,让北疆钢城的夜晚,始终亮着一盏名为“团圆”的灯。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硕)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