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深一度|“15分钟就业圈”里的民生温度
来源:包融媒   2025-11-12

昆区少先路街道就业服务站不定期进行直播带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期盼,一头筑牢城市发展的坚实根基。“离家近、能顾家、有收入”成为广大求职者最朴素的诉求。近年来,全市人社就业部门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市—旗县—街道—社区(村)”四级联动服务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协同高效发力,全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将政策宣讲、岗位匹配、技能培训等服务精准送达群众“家门口”,推动越来越多求职者实现“就近就业”,让民生底色在精细化服务中愈发鲜亮。


精准匹配破局供需 岗位上门解民忧


黄婷入职社区,负责政策资料审查、就业宣讲等工作。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适配工作,既不耽误照顾家人,还能发挥自身优势。”昆都仑区少先路街道友谊第一社区居民黄婷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求职者的心声。今年38岁的她,如今是社区劳动就业公益性岗位人员,每天步行几分钟即可到岗,实现了工作与家庭的双向兼顾。

时间回到2014年,为支持丈夫工作、照顾年幼的孩子,黄婷选择全职居家,就业梦想一度搁置。今年5月,少先路街道网格员开展入户走访时,精准捕捉到她的就业需求,详细宣讲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政策,让她重燃就业希望。提交申请后,黄婷参加了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不仅习得实用技能,更在街道就业服务站的精准匹配下,成功入职社区,负责政策资料审查、就业宣讲等工作。“社区领导和同事手把手教业务,现在我工作得心应手,还能帮助更多宝妈就业,特别有成就感。”黄婷说。

23岁的高校毕业生纪一童,同样在精准服务中找到了人生方向。大学毕业后,她备考屡屡受挫,加之需照顾患病的爷爷奶奶,无法离开包头,一度陷入就业迷茫。今年6月,纪一童通过关注少先路街道招聘信息,主动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岗位详情以及相关政策后,她顺利入职街道综合治理中心。“这份工作涉及公文写作、信息组织,与专业高度契合,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更明晰了职业规划。”纪一童表示,短通勤让她能兼顾家庭,基层工作经历也为未来备考编制岗位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为就业服务的前沿阵地,昆区少先路街道就业服务站聚焦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对象,创新推出“三单五送”工作法:组织网格员逐户走访摸排居民就业诉求,深入企业采集用工需求,通过“点单—派单—评单”闭环机制,实现群众需求与服务资源的精准高效对接。同时,街道联动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家政服务、手工制作等“家门口”特色技能培训,让“家门口就业”从愿景变为现实。


纪一童向居民进行就业宣传。


全周期护航筑港湾 四季服务暖人心


居民不用跑远路,在社区就能咨询政策、对接岗位。


不用跑远路,在社区就能咨询政策、对接岗位——青山区草原社区“橙”意暖途就业服务站,不仅是一处便民服务阵地,更是辖区居民触手可及的“家门口的就业港湾”。

“橙心摸排”用脚步丈量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入户采集就业诉求,建立动态台账,精准掌握每位求职者情况;“橙心拓岗”严选30余家优质合作企业,定期发布真实有效的岗位信息,杜绝虚假信息,让求职者放心求职;“橙准对接”为求职者“量身匹配”岗位,全程跟踪面试流程与入职适应情况;“橙意赋能”开设“家门口微课堂”,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模拟、技能培训等定制化服务;“橙续跟踪”定期回访已就业居民,及时解决职场难题,确保岗位“稳得住、能发展”。

依托“四季同行”服务计划,草原社区就业服务全年不断线:春季开展“橙心启航”微招聘,把企业“请进社区”;夏季开设技能课堂与心理疏导服务;秋季启动“就业回头看”,查漏补缺优化服务;冬季送上“暖心就业包”,让求职者在寒冬中感受政策温度。无论四季更迭,走进服务站,居民都能感受到“就业有门、技能有途、发展有盼”的坚实保障。

通过“五橙联动”与“四季同行”协同发力,草原社区实现就业服务闭环管理,全年累计服务求职者超1200人次,帮助680人实现稳定就业。

截至目前,草原社区已成功举办“家门口招聘会”12场,帮助大批居民实现“不出社区找好工作”的愿望。这里不仅是政策咨询窗口、岗位对接平台,更是群众身边有温度、可信赖的“就业港湾”。


织密全域服务网 就业惠民落地生根


“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我市立足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特点,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标准化建设、精准化服务、数字化赋能、多元化协同,推动就业服务从“单点发力”向“全域覆盖”转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靠前”升级,让“家门口就业”惠及更广泛群体。

市人社、编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市级统筹、区县落实、街道执行、社区延伸”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框架,厘清各级平台功能定位,建立职责明晰、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园区、高校等重点区域,创新设立专业化就业服务站,提供“小而专、快而准、深而实”的精准服务;在商圈、工会驿站、零工市场等场所,延伸设立微型服务点,打造“便捷可达、功能复合、响应及时”的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已在384个街道、社区及527个嘎查村设立就业服务站点,优化升级30家集“信息采集、岗位对接、技能培训、政策兑现”于一体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确保群众15分钟内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我市全面推广“人员分类、服务分级、多级联动”就业帮扶制度,扎实推行“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创业对接、兜底帮扶”全链条服务。对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劳动力等特殊困难群体,建立“一人一策”就业援助计划,确保帮扶精准有效。截至今年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20.49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居民在社区内摆放的招聘菜单上寻找合适岗位。


人社就业部门联合市政务服务局推动民政、交通、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打造“就业包头”视频号及短视频平台,通过“政策云讲堂”“直播带岗”等线上服务,累计覆盖超210万人次。同时,部署VPN设备,推动自治区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覆盖基层站点,劳动者通过“就业内蒙古”网站及小程序即可在线办理业务,实现数据实时推送、服务全程网办,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打通“培训—就业”转化通道,我市积极引入家政协会、培训学校、人力资源机构等社会力量,与“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围绕市场热门行业需求和求职者就业诉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同步组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升培训“含金量”与就业转化率。创新建立“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一体化培训模式,联合民政等部门开展母婴护理、物业管理员等专项培训,累计培训264人。其中,钢38社区探索“场地换资源”运营模式,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开展育婴、收纳等实用技能培训23场,帮助300余名失业人员提升技能,120余人经就业推荐实现稳定上岗。今年1至10月,全市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6万人次,帮助1.8万名劳动者提升就业竞争力。

随着“15分钟就业服务圈”持续优化升级,越来越多求职者在“家门口”收获了稳稳的幸福。这份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正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包头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民生动力。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图/记者:常静)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