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重构织密网,沪蒙协作赋新能
2025-11-13


微信图片_20251113110431

资源重构织密网,沪蒙协作赋新能


□文/图 记者 苗雨蔚


“本以为孩子做了心脏手术,身上留疤痕是肯定的,甚至体内还会有金属残留,可没想到市中心医院的全降解封堵器技术这么先进,术后三天就能出院,身上啥痕迹都没有。”患儿家长李女士激动地说。

近日,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自出生便查出“室间隔缺损”的学龄患儿实施全市首例全降解室缺封堵术。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脚手架”为患儿补心,让孩子重获“心”生。

这一突破性案例,正是我市“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过去五年,包头以打造区域医疗高地为目标,在医疗资源重构、医共体建设、跨区域协作、制度创新等领域持续发力,用一系列有温度、见实效的改革举措,让“医在包头”品牌愈发闪亮,为百万群众托起“健康幸福梦”。

当春风拂过阴山山脉,黄河在鹿城脚下舒展腰肢,包头正以多元的姿态向各地发出邀约。这里既有工业文明的铿锵脉搏,也有草原牧歌的悠扬余韵;既有历史长河的沉淀,也有现代创意的迸发。这个五一,让我们循着“是时候到包头”的召唤,开启一场交响着文化、自然与浪漫的深度之旅,唱响一曲北疆文化提升行动的嘹亮战歌。

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查看病人恢复情况。


资源重构破困局:从“同质化”到“特色化”的医疗蝶变


“以前孩子看眼科得专程跑到北京大医院,现在市眼科医院升级,专家、设备都跟得上,再也不用折腾了!”市民赵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我市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带来的实惠。

曾几何时,我市三级公立医院虽数量居自治区前列,但“大而全、小而全”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部分医院特色不彰,群众“急难愁盼”的专科需求难以满足。为破解这一困境,市卫健委以系统性改革思维,开启了重构区域医疗资源布局的“破冰行动”。

“我们立足每家医院的基础禀赋,推行‘一院一策’差异化发展策略,让每家医院都有‘拳头学科’。”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一场精准的资源整合在鹿城落地。针对市中心医院发展空间受限、市第八医院综合诊疗能力薄弱的问题,两家医院实现“优势互补”,整合后核定床位1800张,不仅让市中心医院成为区域内规模最大的综合三甲医院,更成功引入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蒙古分中心,打造出自治区领先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国药一机医院则彻底转型为三级口腔专科医院,填补了区域口腔专科医疗资源的空白;包医二附院成功晋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第三医院、包头朝聚眼科医院跻身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行列……如今,“大专科、小综合”的医疗格局已在包头初步形成,群众“家门口看专科”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医疗资源的优化,最终要靠“硬指标”检验。在2023年度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全市13家参评三级公立医院有11家达到“B”级及以上,6家实现晋位升级,市第六医院更是从“C”级跃升至“A”级,创历史最佳成绩。

医共体织密网:健康守护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现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做CT,结果跟大医院互认,不用来回跑,方便。”家住昆区的刘大爷拿着刚出的检查报告,对分级诊疗带来的便利赞不绝口。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将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基层,织密群众“家门口”的健康保障网。

2023年,包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在主城区组建4个紧密型医疗集团,在旗县区建设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避免医共体“流于形式”,我市创新建立“市委督办、政府主抓、卫健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针对4个医共体建设地区“一地一策”制定个性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成效清单”,精准解决建设中的难点堵点。

“以前乡镇卫生院缺人才、缺技术,村民有病都往县城跑,现在有了医共体,县级医院专家每周来坐诊,我们还能去县里进修,能力提升特别快。”固阳县下湿壕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工作人员刘健彬说。

在医共体建设中,我市构建“市帮县、县带乡”的医疗能力提升体系,推动9家三级医院与4个地区牵头医院签约,派驻27个骨干团队(含61名副高以上医师)、设立21个名医工作室,县域就诊率提升至60.5%;县级医院则派驻53名专家,对41家乡镇卫生院实施“一院一策”帮扶,基层就诊率达到61.1%,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看病”。

数字赋能让基层医疗服务更“智慧”。我市累计投入2257.63万元,为医共体搭建包含五大资源共享中心、中心药房、审方中心等在内的15个关键系统,实现县域内常规检查检验结果100%覆盖基层互认。

沪蒙协作赋新能: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

“上海市儿童医院专家定期来包出诊,我院儿科医生的疑难病例诊疗能力快速提升,不仅掌握了儿童鸡胸、漏斗胸保守矫形等疑难病症治疗技术,还首次开展儿童心脏增强CT技术。”市第四医院党委书记蔺军的话语中,满是对沪蒙医疗协作的感激。2024年,沪蒙合作落地包头,成为全自治区唯一受援城市,为我市医疗水平提升注入“强心剂”。

“技术共享、人才共育、远程协同”,沪蒙两地以这“三维协作”为路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在技术平移方面,截至目前,39名上海专家专程来包,开展手术34场、带教查房84次、学术讲座12场,直接惠及患者1296人次。

“上海专家不仅帮我们做手术,还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现在我们自己也能独立开展机器人辅助手术了。”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医生介绍,在上海专家指导下,医院成功完成首例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填补了院内技术空白。

人才培养是协作的“长效密码”。截至目前,我市各家签约医院选派81名重点学科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赴上海进修,市卫健委还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签订《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分两批派出39名医护人员赴瑞金医院“取经”。

如今,沪蒙医疗协作的成果已在包头遍地开花。国药一机医院转型为包头口腔医院后,“口腔内科”成功获评自治区重点学科;市第四医院在上海专家帮助下,建立起鸡胸、漏斗胸诊疗规范,为儿童先心病早期筛查奠定基础……

制度创新活力:为医疗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医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十四五”期间,全市直面公立医院编制不足、薪酬激励不足等痛点,推出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激发卫生健康系统内生动力。

针对公立医院编制总量不足、临聘与在编人员结构失衡的问题,包头创新构建“编制数+控制数”双轨管理模式,为市级公立医院核定控制数3698名、核增事业编制249名,重新核定高级职称1000名左右。近五年来,全市公立医院累计引进人才1838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922人,占比超50%,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与此同时,我市还着力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运营管理体系,针对医院运营精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等11方面规范运行,2家单位获评“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在自治区首创总会计师交流委派制度,培育现代医院管理人才,现有国家级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实训基地1个,国家卫健委经济管理领军人才4人;全口径推动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深化业财融合,医疗盈余率年均增长1.29个百分点,为医院引进先进设备、开展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定支持。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十四五”期间,包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21.66%提升至2024年的32.49%,人均预期寿命达80岁,先后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全国省级健康样板示范城市”,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

从首例全降解室缺封堵术的成功,到分级诊疗的便利、跨区域协作的红利、制度创新的活力,包头正用一个个民生实事,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锐评

以“医”为笔 绘就民生幸福答卷

□苗雨蔚

从全降解封堵术让患儿重获“心”生,到基层CT检查结果全域互认;从跨区域协作破解高难度手术困境,到制度创新激活医疗人才活力——包头卫健事业的五年跨越,恰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暖心革命”。

它破的是“同质化”困局,让“大专科、小综合”落地生根,群众不必再为看专科奔波千里;织的是“家门口”保障网,用医共体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乡镇卫生院也能提供优质诊疗;搭的是“跨区域”协作桥,让先进技术跨越山海,惠及寻常百姓;强的是“制度性”根基,以编制改革、人才培育为笔,为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这份跨越,不只是数据的攀升,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健康保障既有科技的精度,又有民生的温度,便真正实现了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的民生期许。


图片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苗雨蔚)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图片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