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的这份“十四五”发展答卷,很抢眼
来源:包融媒   2025-11-22



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双突破

□记者 岳宇乐

记者从11月17日召开的包头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活动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包头经济始终保持稳中快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GDP增速持续位居自治区及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市综合排名与影响力稳步回升。“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的主要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8项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11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重回历史最高水平迈出决定性步伐。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区域担当更加凸显。“十四五”时期,包头地区生产总值(GDP)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大关,从2020年的277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575亿元,增量超1800亿元;占全区比重由16%上升到17.4%,挑大梁作用持续凸显。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8.7%,高于“十四五”规划目标1.7个百分点。GDP总量在百强城市中的排位由2020年的103位跃升至2024年的72位,后两年GDP增速蝉联百强城市榜首。人均GDP从2020年的102296元提升至2024年的165463元,连续两年超过15万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同格局基本形成。“十四五”时期,包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20年的3.8∶42.0∶54.2进一步优化调整为2024年的3.1∶46.9∶50.0。第二产业比重提升4.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升5.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稳大盘”作用明显;第三产业比重虽下降4.2个百分点,但仍保持约50%的体量,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撑有力,二三产业呈现出“一盘棋”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发展动能不断增强。2024年包头“四上”单位数达2528个,比“十三五”末期增加1037个、增长63.6%,充分彰显了我市经济发展动力足、韧性强的特点。

“‘十四五’时期我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布局,也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和真抓实干。”包头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承信表示,具体来看,支撑全市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包头经济高增速源于产业的支撑。一是稀土、晶硅光伏、钢铁、铝产业挺起工业“四梁”。作为全市的“当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四大产业“十四五”时期增势迅猛,2024年产值并肩站上千亿元台阶,分别为1030.5亿元、1007.5亿元、1009.8亿元和1002.1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八成,较2020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两都”建设开辟发展新赛道,3年间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产值突破千亿元;“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综合实力前十五强的磁材企业10家落户包头。其中,全球电机行业领军企业、全国最大的永磁电机制造企业卧龙集团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二是重点产业集群筑牢经济发展“八柱”。“十四五”时期,全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从三大旗帜产业看,稀土、晶硅光伏和陆上风电装备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7.8%、62.7%和108.5%。从五大战新产业看,2024年,以碳纤维及高分子新材料、氟化工、新能源重卡及配套、氢能储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为代表的五大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5.6%,较2023年提高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包头经济高增速源于体制机制的支撑。“十四五”期间,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和高速度发展,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两新”导向的政策效应、得益于“三在三找”的引领、得益于项目观摩会的抓实干成。“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436个,新增规上(限上)企业1362户,“两新”项目和企业拉动年内GDP平均增长5.2个百分点。

征衣未解再跨鞍,策马扬鞭启新程。过去的五年,是包头重塑优势、再创辉煌的关键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包头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包”揽人才汇聚发展新动能

□记者 李春燕

记者从11月19日召开的包头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活动上获悉,包头市以“包揽人才 头等大事”品牌为牵引,着力打造产才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集聚地、人才生态优化地、人才资源开放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80万人,为包头探索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0万人,技能人才突破48万人;“事业编企业用”“光伏硅基职称评审”等多项创新举措领跑全区……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实践,包头用聚才的良方、育才的智慧、留才的诚意,深耕人才“良田沃土”,为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引才要“解渴”:靶向施策破瓶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依托稀土、晶硅光伏、钢铁、铝业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实际,以“产业所需”为“引才所向”,打破传统引才壁垒,系统摸排人才需求、专业缺口,全面梳理分析、综合研判,绘制产业引才地图,面向全国院校、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发布关键岗位需求,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坚持“重大产业推进到哪里,人才政策就落实、优化、服务、保障到哪里”,全面深化与市内外各高校务实合作,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包头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

针对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卡脖子”难题,创新推出“事业编企业用、平台用”改革举措,将部分事业编制定向投放重点产业和科研平台,专项引进科研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实现编制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青年人才奖励+柔性引才资助”的多层次政策矩阵,通过春秋季校园引才、全国高校招就处长包头行、知名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等品牌活动,搭建政企校精准对接桥梁,让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依托国家级人才市场和国家级留创园“双国字平台”优势,在全区率先建成自治区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首批人力资源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城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总数突破200家,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效应持续释放。

育才要“科学”:体系赋能强根基,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育才如育树,深耕方结果。”紧扣产业布局、需求、升级、协同导向,针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不同群体成长规律,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培育体系,让人才成长有路径、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

“十四五”期间,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4家,26个博士进站开展研究,发放资助资金78万元,成功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桥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职称评审体系,牵头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系列光伏硅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组建全区高评委并评审通过232人,下放旗县区中初级职称评审权限及25个专业系列中初级、基层高级职称评审权限,推动产才协同发展。

建成自治区规模最大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新增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28个,数量居自治区首位。创新推出“新八级工”评价制度、国际认证高技能人才培育等多项全区首创举措,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68人,培养国际认证高技能人才840人,遴选“金蓝领”高技能人才1053人。成功承办自治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金牌榜、奖牌榜均居全区首位,培育出“大国工匠”4人、“中华技能大奖”7人、“全国技术能手”79人。

率先组建盟市级技工教育联盟、技能大师工作室联盟,新增技师学院2所、技工院校2所,获评人社部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1个,牵头组建自治区西部技工教育联盟,在全国技工院校相关赛事自治区选拔赛中屡获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截至“十四五”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48万人,成为支撑产业升级的“硬核力量”。

聚才靠“生态”:服务暖心优环境,厚植留才沃土

“引才是基础,留才是关键。”包头市坚持以“生态聚才”为核心,从体制机制创新、薪酬激励保障、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有温度、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深化产才融合生态建设,依托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绘制产业引才地图,深化“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专项行动,推进人才“校企双聘”改革,建立“高校才企业用、企业才高校用”的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薪酬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分类深化20余家公立医院、高校、科研院所薪酬改革,建立契合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制,科研成果转化绩效支出较“十三五”末翻倍。推行人才政策“一网通办”,构建“人才招引+政策落实+服务跟进”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6700名引进人才安居保障资格确认审核,发放青年人才奖励资金1200余万元,人才服务效能与满意度大幅提升。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包头市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更精准的引才政策、更科学的育才体系、更优质的聚才生态,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科技体检为新质生产力“把脉问诊”

□记者 郭健

本报讯 记者从11月19日召开的包头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活动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为企业科技创新“把脉问诊”、精准“开具处方”,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在全区首创实施了“科技体检”工作。截至目前,“科技体检”已累计派出3000余人次,“体检”企业1100家次,摸排挖掘科技创新需求1200条,助推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

“科技体检”工作主要目的就是面向企业传导培养创新意识、宣传解读政策举措、摸排发掘创新需求,为后续精准匹配创新资源要素,促进科技创新供需两端高效对接,全面激发创新原动力奠定坚实基础。按照统一部署,我市“科技体检”工作分为普筛、精治、链诊三个阶段。

在2023年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探索试行、积累经验。市科技局和各旗县区科技部门重点将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下的规上工业企业作为“体检”对象,共涉及462家。体检工作组围绕技术人才数量质量、研发机构能级、研发基础设施、知识产权数量、科技成果转化能效5个维度,梳理摸排科技创新需求627条,并为企业导入专家129人、对接科技成果96项、促成合作28项。

在2024年第二阶段,科技部门重点针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体检”,共涉及451家。体检工作组主要进行指导规范研发经费归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深化产学研合作等工作,并对上一年度有创新需求的277家企业进行了“复检”,共服务解决企业需求299条。

在2025年第三阶段,科技部门在2024年“体检”范围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了“产业专项科技体检”,不仅摸排个性问题,也梳理挖掘全市重点产业共性“堵点”,加快推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工作开展,全力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十四五”期间,我市“科技体检”建立起多部门、单位密切联动,“组团体检”、一次走访、“一站式”解决的高效服务模式。体检过程中,随着企业创新意识、能力不断提升,全市部分企业主动以“企业科技特派员”身份积极参与到“科技体检”工作当中,从“受检对象”成长为“问诊医生”,不仅帮助解决了其他企业的创新需求,也为自身技术产品找到了应用场景,实现了互利共赢,形成“痛点—诊断—治愈—反哺”的循环生态。

“未来,全市科技部门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新丰富工作举措,推出更多像‘科技体检’这样的服务方式,不断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全力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坚强支持。”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张凤珍说。



(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