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烧麦香
来源:包融媒   2025-10-12






小城烧麦香

作者/董利峰


小县城萨拉齐,东西立交桥连接南北,南城北城的大街小巷,餐馆密布,品种多样。光大碗面就有十几种。除了面,还有粉汤油饼、豆浆油条、蛋汤肉饼、稀粥包子等,能充分满足人们不同的口腹之欲。而其中的“豪华”早点当属烧麦。

烧麦是中华传统美食,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但多数史料指向内蒙古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茶馆文化。清代《绥远通志稿》记载,当地茶客将自带肉菜用薄面皮包裹蒸制,因附带售卖得名“捎卖”,后演变为“烧麦”。又因其顶端不封口、蓬松褶皱如花的形状称为“鬼蓬头”“开口笑”“开心馒头”等。

如今的烧麦全国各地都有,但做法大不相同。北方冷水和面,南方开水和面;北方馅料多以牛羊猪肉为主,更显豪迈粗犷,南方偏好海鲜糯米,突显细腻温婉。虽然烧麦起源于北方,但它每新到一处,就会融入许多地方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体现了中华美食文化之多样性与博大精深。

但最正宗的烧麦在内蒙古,北京的烧麦馆也多以悬挂“正宗归化城烧麦”招牌为自豪。萨拉齐的烧麦同样地道,其皮薄如纸,馅儿是优质羊肉加大葱,头天晚上就将馅儿拌好入味。第二天一早现包现卖,其肉香浓郁,葱香扑鼻,令人回味无穷。大清早吃一顿全肉早点,不可谓不“豪华”。

卖烧麦的餐馆不仅给食客免费提供浓醇的红茶水,还售卖咸香的奶茶。老人普遍爱喝浓浓的红茶水,孩子普遍喜欢奶茶。烧麦馆还给客人提供免费的小菜。小菜配有小葱拌豆腐、扎蒙黄豆芽、芹菜煮花生、蒜泥拍黄瓜等。小菜不限量,随吃随取。茶水和小菜都是吃其他早点享用不到的。

更重要的“豪华”体现在吃烧麦时的不紧不慢,犹如闲庭信步。

三五友人相约吃早点,喜欢选择烧麦馆。先坐下来慢慢喝茶,吃小菜,言笑晏晏,耐心等着烧麦上桌。把忙碌和浮躁统统搁一边,让时光静下来,慢下来,先舒适地享受人间美味。约20分钟,重要的事聊完了,热腾腾的烧麦上桌了。小碟子里倒上醋,喜吃辣的来点儿香味扑鼻的辣椒油,将外皮蒸得水晶般的烧麦蘸满辣椒醋,咬一口,鲜美可口,唇齿留香。吃完了早点,大家纷纷起身,挥手道别,一天的忙碌就正式开始了。

退休的老人们喜欢来烧麦馆。他们更不急,吃完了烧麦,继续喝茶,把刚刚下肚的油腻压一压。慢慢打量周边的食客,有一句没一句和老伴闲话。间或和同桌的食客闲聊。聊着聊着就认识了,下次见面热情得像认识多年的老友一般。他们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然后才拖着心满意足的步子慢慢离去。老板不会来撵客人,因为都是老顾客。开得好的烧麦馆大多数是老顾客。

这天,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一家餐馆,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基本上没有空位。前面有两位食客正四处张望寻找空位。忽听一声热情的招呼。原来是碰见了熟识的人。于是推椅挪盘,一起坐下喝茶吃菜叙旧好不热闹。我们在那些笑语盈盈的“优越”食客中焦急环视,希望快点儿找到空座。

我们先站在柜台前,丈夫负责点餐,大女儿拿水壶杯子,我夹几碟小菜,小女儿不甘落后,忙不迭地拿筷子。绕着餐厅走一圈,正好有几人吃完起身,我们便赶紧坐下。一旦坐下来,焦急的心就安定了,我们也“优越”起来,吃菜喝茶等烧麦上桌,怡然自得。

同桌还有一对老夫妇,七十多岁,气定神闲的样子。老人家爱说话,笑眯眯地端详我的两个女儿,夸她们怎么好看,怎么聪明。其实,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是小的时候更惹人怜爱。她们只是把自己能想到的赞词拿出来毫不吝啬地用在小孩子身上。如果旁边坐着别的小孩,她们也是这样夸赞。夸赞了别人,别人的笑脸传染给自己,自己也笑了,这是老人家的智慧。这对老夫妻是半路夫妻,结婚已经二十多年了。结合的时候双方儿女反对。但不管经历过怎样的感情波折,到现在已经风平浪静,不管去哪里,都成双成对,真正的老来伴。

没有硝烟,没有灾情,没有疫情。浓浓的人间烟火,浸染着小城的角角落落。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