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 硬核钢城的“柔情转身”
来源:包融媒   2025-10-14

1(5678583)-20251014173118

包棉1958历史文化街区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

包头,谨记着这一条,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城市治理中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30年小区“正青春”

“有看头,有去处,有奔头。”说起包头这五年的变化,77岁的万改停用“三有”来形容。

1993年搬进昆区友谊19街坊二区的万改停,在这里一住就30年时间,她说,那个时候就觉得能生活在这样的小区里,已经非常满足了。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整个包头拔节生长,2006年之后,在成片的高楼中,友谊19街坊渐渐显现出衰老。

盼望中,2022年,轰鸣的机械开进了友谊19街坊。按照包头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求,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绿色社区创建及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工作,包头市对友谊19街坊进行整体改造。

“居委会主任告诉我们,这次改造动作超出想象,要通过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大类33项内容的改造,彻底解决基础设施缺失、设施设备陈旧、功能配套不全、管理服务不到位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打造成完整居住社区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典型示范项目。”万改停说,当时真的想象不出,三大类33项内容改造完成后小区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几乎天天在楼下看着小区在变化,绿化、亮化、健身场地、康养中心,感觉一切就像做梦一样出现在了我家周围。老旧小区一下子变得青春亮丽,我们幸福感爆棚。”

像万改停一样,生活在我市老旧小区的百姓都在“城市更新”的东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统计数据显示,包头市在“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17.93亿元完成675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1.5万户居民。


城市更新“对标先进”

这两年,万改停去过了天下黄河第一村、包棉1958、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石榴花开主题园、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头金街、包头黄河湿地文化公园等等,老人说:“一年走一遭,年年不一样。”

在城市管理系统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包头市城管局副局长王冠,对包头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包头近年来“城市更新”的变化,如数家珍。他说,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头许多城市面临着老旧建筑、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更新旨在通过对现有城市空间的改造和提升,优化城市结构,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庆节前,包头作为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入选城市,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视频会议上,对城市更新工作中的创新做法、成功经验进行了交流分享。

王冠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城市以来,包头市始终坚持“对标先进”工作原则,为包头市科学编制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创新工作方法打牢了坚实基础。

包头聚力打造城市生活污水全覆盖样板和“厂网一体”运行维护、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等五大示范片区,全力实现西部城市群再塑造、北方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再活化、沿黄城市供排水一体化管理三大更新模式,重点实施73项示范项目,现已开工21项,完成投资4.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0%。其中:“土六楼”自主更新项目已经封顶;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完成总任务量的70%,有效保护了晋商时期的珍贵历史文脉;包棉“1958”工业遗产改造利用项目活化低效用地成效显著,“工业锈带”变成了“文化秀带”。


“文化街区”寻记忆

2025年夏天,包头的变化令人惊艳。最长的雨季里,《包头市雨污分流综合治理21个月集中攻坚行动方案》,让积水各行其道,顺畅流走。王冠说,我市完成排水规划编制、管网设施普查、行业监管强化等重点任务33项,累计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线74.5公里,消除了团结大街、民主路东段等38条道路的雨水管网盲区,解决了井卜石小区门口、修远路等24处积水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包头入选自治区第二批海绵城市示范市。

走进正在施工的南海路,地下雨污管道已经基本铺设完成。附近的居民陈德伟说:“这里地势较低,过去一下雨就积水,我们对改造已经期待了很多年。”与陈德伟有着同样期待的有3000多人。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厂网一体”化改造的任务要求,他们对民航片区整体实施了雨污分流、盲区覆盖等工程,可以解决该区域2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系统问题。

家门口的急难愁盼换成了笑逐颜开,走出家门的人们更是被包头的新近“网红打卡点”吸引。

青山宾馆有限公司包棉分公司包棉1958项目负责人杨健介绍,双节期间包棉1958历史文化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销售额达23.7万元。

杨健说:“包棉1958历史文化街区前身是过去包头老棉纺厂的厂房。这些老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推动产业升级、丰富文化内涵的宝贵资源。当包头市委、市政府以‘城市更新’加‘文化传承’的思路,对此处进行改造时,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在保留原来工业风格和历史痕迹的基础上,重新给它定义新功能、新价值。”


算算民生“幸福账”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包头谨记这一条,“十四五”期间在城市治理上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包头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造绿惠民”的原则,围绕“点”上增绿添景,着力建设居民身边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和精品小微绿地,累计建成102处,极大提升公园绿地的均衡性、可达性与便民性,满足市民游园亲绿需求;“线”上融合延伸,逐步完善绿道系统,累计建成绿道121.09公里;“面”上优化完善,实施赛汗塔拉、台地公园、井坪公园等绿化新建改造工程,增补绿色空间、优化绿地结构网。开展绿地开放共享、“无界绿地”试点,以全龄友好型公园绿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儿童游乐设施及空间、健身步道、体育健身空间及设施建设,丰富绿色活动空间。

包头持续加大重点道路新建改造力度,突破快速路建设瓶颈。完成G110节点快速化改造攻坚战,实现包头市快速路建设“零”的突破;完成建设路南幅、建华路、青山路、沼园路等新改扩建工程;畅通道路微循环,打通50条断头路和重点路口渠化改造。

王冠介绍,经“十四五”期间全力推动,到2024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15.6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到44.73%。


【短评】

“钢铁侠”有了“文艺范”

曾以“钢城”闻名的包头,如今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城市更新。这份规划令人耳目一新:它超越了简单的旧城改造,展现出系统性的城市复兴智慧。

“厂网一体”的污水治理模式,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让硬核工业记忆转化为柔软的文化资本;沿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更彰显生态优先的远见。这些更新模式精准抓住了西部城市群振兴、老工业城市转型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时代命题。

尤为可贵的是,73个示范项目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品质提升,从单一经济发展到多元价值重构。包头正在探索的,是一条兼顾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工业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复兴之路。

这座曾经的钢铁之城,正以其独特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功能的重新定义、活力的重新激发。期待包头在这场转型中,为北方老工业城市蹚出一条兼顾硬核实力与生活诗意的重生之路。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永峰 ;编辑:李宁宁;校对∶杜利国;一审:尤允庆;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

webwxgetmsgimg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