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甜糯玉米卖火了
来源:包融媒   2025-10-20

收割、运送、筛选、清洗……在达茂旗小文公乡腮林村,一穗穗甜糯玉米,正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启从标准化种植到工厂精深加工,再到订单式直供南方市场的极速“锁鲜计划”。

甜糯玉米收割现场。

十月,达茂旗的土地上依旧忙碌。走进腮林村的甜糯玉米收割现场,沉甸甸的玉米棒挂满秸秆,饱满的果实透着丰收的喜悦。工作人员驾驶着收割机和运输车辆在田间来回穿梭,将成排的玉米植株连秆带穗同时卷入,摘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不一会儿,玉米便装满了运输车。

“今年是第一年开始种植生产,种了1600多亩甜糯玉米,收获约500万棒。玉米进行加工销售,秸秆也打成青储饲料销售了。”内蒙古澎湃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鹏东说,“我们当初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回到达茂旗,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比较便宜,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政府提供的便利条件也很多。”

甜糯玉米生产车间(5703635)-20251020082737

跟随运输车,记者来到小文公玉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还未走进车间,便闻到了鲜甜的玉米味儿。车间内机声隆隆,刚刚还在田间的甜糯玉米经过清洗、蒸煮、灭菌等一道道工序,化身为开袋即食的真空玉米、速冻玉米等产品,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个卖”的跨越。小小的玉米,在工厂里完成了它的“增值”之旅。

“我们这里的玉米都是有前期订单的,主要销往四川、云南、湖南等地。”张鹏东说,“这些千里之外的订单,让怎么种、种多少都有了明确的计划,彻底消除了‘谷贱伤农’的市场风险。”然后冷链运输将满载着希望的甜糯玉米,从北方村庄送到南方餐桌,构建起一条稳固的“产供销”之路。

在生产车间,记者还了解到,这里的工人都是周边村庄的农户。“我们以前靠传统种植业有点收入,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不一样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了玉米加工厂,我们年底不仅能分红,还能到工厂上班拿工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村民赵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

为了改变过去村民“单打独斗”、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腮林村党支部主动担当,引进了专业的农业企业。2024年9月,腮林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内蒙古澎湃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达茂旗小文公玉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成鲜食、速冻玉米加工车间和速冻冷藏库。按照鲜食、速冻玉米年产3000万棒计算,可带动村民种植甜玉米约10000亩,较普通玉米每亩增收1000元;带动300多人投入,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而在甜玉米加工时段(70~80天),可带动就业80~120人,人均增收12000元左右。“统一种植、统一收割、统一管理销售,通过统种模式,让企业有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农户也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小文公乡腮林村党支部书记付云秀说,“我们想让每一位村民都享受到红利,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

小小一根甜糯玉米,从田间到餐桌、从北疆到南国的“增值”之旅,是腮林村在党建引领下,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实践。未来,合作社将继续扩大规模,深化产品研发,以甜糯玉米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格局,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崭新画卷。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孟婧美; 图/通讯员:赵楠)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