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执法活动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是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自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以来,包头市青山区司法局兴胜镇司法所紧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目标,以创新监督模式为抓手,突破传统监督局限,探索构建“事前筑基、事中纠偏、事后提质”的全链条监督体系,将监督重心从“事后纠错”向“全程防控”转变,以务实举措打通执法监督“最后一公里”的堵点。
将执法人员能力建设和机制完善作为监督工作的前置保障,从源头降低执法风险。
通过组织各执法单位常态化开展行政执法专题培训,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督对执法工作的统筹协调、规范管理、指导监督、激励保障作用,运用“案例分析+实务操作+现场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就执法环节中相关细节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提出防范化解执法风险的建议和应对措施,年均开展培训9场次,覆盖执法人员2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为规范执法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辖区执法实际进一步细化执法监督细则,协调督促各执法单位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审核机制、执法风险预警评估机制以及执法责任追溯机制,明确各环节工作标准与责任主体,通过制度约束确保执法行为全程可追溯、可监督,从流程上规避随意执法、粗放执法等问题。通过这两项前置保障工作的协同推进,兴胜镇司法所有效提升了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筑牢了规范执法的制度防线,从源头减少了因执法能力不足、机制漏洞引发的执法纠纷与风险隐患,为辖区法治建设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自治区范围内首创乡镇一级“伴随式”执法监督新模式,实现执法过程“看得见、管得住”,让监督全程跟进、实时发力。
在“伴随式”执法监督过程中,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社区村工作者、企业家及热心群众等百余人组成社会监督员队伍,打破单一监督主体局限,增强监督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针对日常执法检查、专项整治行动等重点场景,监督员全程伴随执法,重点核查“执法人员是否亮证、程序是否合法、记录是否完整、文书是否规范”等关键要素,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实现“执法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对监督中发现的执法程序不规范、适用法律错误等问题,第一时间调取执法记录、约谈执法人员,督促涉事单位限期整改。例如,在某次“伴随式”执法监督中,发现执法人员未依法规范亮证,司法所立即介入督促整改,推动该单位重新规范工作流程,避免执法纠纷。
将“纠错”与“治本”相结合,通过全方位“执法体检” 和多元化解机制,提升监督实效。
综合运用专项监督、案卷评查、日常抽查等方式,定期对各执法单位执法案卷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排查涉访涉诉、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案件,形成问题清单并督促限期整改,今年以来已开展案卷评查3次。
依托“宣、调、援、仲、复、诉”六字工作法,兴胜镇司法所设立执法监督、行政复议投诉举报专线和窗口,及时受理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投诉建议,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
针对执法引发的矛盾纠纷,主动介入调解疏导,搭建群众与执法部门的“连心桥”。如辖区居民张某因邻里纠纷处置与相关部门产生冲突,司法所组织双方多次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既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又维护了执法权威。
来源:青山司法


出品:包头市司法局融媒体中心
编辑:尹明月
责任编辑:张宏志
审核:郄凤平
投稿邮箱:btssfj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