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构建现代财政管理体系
2025-10-27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构建现代财政管理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财政局  张伟 刘佳

零基预算以“从零开始”为核心,打破历史基数依赖,通过重构预算分配逻辑,推动政府部门真正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资金统筹能力,并依托绩效监督实现财政资源的精准投放。这一改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预算方法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对于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过紧日子、资金统筹、绩效监督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内蒙古包头市零基预算改革的实践路径与突破方向,探讨如何以零基预算改革为抓手,推动财政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以过紧日子为导向

夯实零基预算基础

(一)强化制度建设,拧紧过紧日子“总阀门”

一是预算管理有章可循。2012年,首次在政府预算草案中将“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情况单独列示。2014年起,相继印发“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管理办法,并适时开展修订。2019年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一般性支出压减比例不低于10%,严控“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支出。2024年,印发市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从预算统筹、项目入库、支出标准等方面强化责任落实。

二是资金使用有制可依。2019年起,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压实采购人主体责任,严格节能产品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严禁超标准、超范围采购。2023年,印发市政府组成部门工作规范,大力压、减、缓、停非紧要事项支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2024年,印发十一条措施防止政府投资项目过度设计、装修和非必要信息化建设,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二)强化标准约束,划清过紧日子“硬杠杠”

一是明确细化支出分类。分批次逐步建立起8类11档日常公用支出预算标准,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将项目支出划分为通用、专用两种类型。对会议费建立政务、商务、学术和其他四类支出架构,规划编制费实行项目清单和资金集中管理,市政园林建设养护费依照功能搭建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同时,将项目枢纽平台作为项目支出标准应用的载体,实现项目支出标准智能化数字化应用,同步研究拟定动态调整周期,切实加强标准运行监控,切实提升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是优化资产配置标准。细化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数量、规格、价格上限和最低使用年限等标准,要求新增资产配置优先通过公物仓调拨闲置资产解决。

强化资金资源统筹共享

激活零基预算改革动能

(一)深化预算管理,扎牢统筹共享“源头关”

一是深化预算编制改革。严格零基预算管理,以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和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政府当年可用财力为基础,根据资金实际需求、项目轻重缓急、绩效评价情况等统筹核定。基本支出根据相关部门批准的基础信息,按照定员定额标准据实编制。项目支出按照从零开始、能进能出、有保有压的原则,依托相关标准据实测算资金需求,分轻重缓急安排,2025年市本级部门预算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压减10%以上。严格执行两个“只减不增”要求,对“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预算总量压减4%、降幅高于上年2个百分点。

二是强化资金统筹使用。印发《关于建立大事要事保障工作机制 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的通知》,按照“规划引领、政策聚焦、强化统筹、提升效益”的原则,建立10大类119项大事要事保障清单,明确保障重点和顺序,并实行动态调整,集中财力保发展、化风险。形成项目谋划科学、预算优先保障、执行动态跟踪、绩效重点监控的大事要事工作格局。增强部门预算资金、转移支付资金与自有资金统筹,打破固化分配格局,通过整合统筹有效减少资金沉淀。

三是严控政府建设投资。制定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则,强化项目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管理。落实政府投资项目提级审核机制,会同发改部门对71个新建、169个在建项目开展事前审核论证,防止后续形成“半拉子”工程。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统筹共享“含金量”

一是整合公共资源。持续清理整治办公用房,累计腾退约6.2万平方米,为近100家单位调剂使用约6.9万平方米。完成市本级82家单位公务用车集中管理,明确车辆使用的16种情形,不断压降公车使用成本。清理整合政务信息系统,全市财政投入建设的系统由301个精简至169个,年节约相关费用2376万元。

二是搭建支出平台。加强“数字财政”建设,搭建包头市预算单位支出服务平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横向贯通税务数字账户、银行互联互通平台、商旅平台和财政业务系统,纵向与旗县区预算单位全部联通,将政策要求和支出标准嵌入系统,对支出开展事前智能审核,实现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付全流程电子化标准化管理,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三是推动共享公用。2022年起,启动实施资产共享共用和调剂使用机制。搭建包头市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平台,收录资产总额411亿元。建立虚拟和实体两种类型的政府公物仓,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资产调剂,节约资金2.1亿元。

构建监督绩效驱动机制

保障零基预算落地见效

(一)加强财会监督,筑牢监督管理“防火墙”

一是建立问效机制。2015年起,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绩效目标管理办法,推动工作落地扩面。2017年起,陆续出台19项制度,涵盖了绩效目标、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第三方机构管理领域。2024年,印发通知建立财会监督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各领域财会监督。

二是开展专项行动。开展财经纪律问题自查,重点整治近年来的重点问题;开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专项整治,重点治理围串标、指定交易、层层转包等问题;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执业质量专项检查,开展沉淀资金大起底,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协同联动。落实财会监督协调工作机制,强化与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协同联动。贯彻自治区工作要求,用好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机制,对检查中发现的难以整改的问题,及时上传、全力督促整改;对平台反馈的问题,限时办理、推动案结事了。

(二)强化绩效评价,树牢资金效益“风向标”

一是推进绩效管理。建成内蒙古自治区首家预算绩效核心指标库,选取10个部门完成核心绩效指标建设工作,并在编制预算时进行应用,促使绩效指标从“填报”变为“勾选”,形成了预算绩效评价统一的“度量衡”,从项目申报源头上提高预算绩效规范化水平。

二是加强绩效评价运用。对市本级各部门编报预算绩效目标进行辅导,2024年共退回完善或取消合并634个项目,推动部门预算编制理念从“护盘子、争资金”向“谋项目、讲绩效”转变,对83个绩效目标评级为“差”的项目不予安排预算。

三是核查预算公开。针对年度预决算公开情况,持续开展核查工作,以2023年为例,先后三轮开展核查工作,督促59家部门(单位)整改问题833条,积极打造阳光财政。

(编辑:王玮琦;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

d9b759d4e147482c8a9d6df5110a1279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