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丨争做“碳”路先锋 共筑绿色未来
来源:包融媒   2025-06-30

□周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往今来,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的向往从未改变。当今时代,绿色发展早已不是一种愿景,而是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活动主题“碳路先锋、绿动未来”鲜明地彰显了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这一主题绝非空洞口号,它承载着对当下生态环境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清晰规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庄严郑重的承诺。从国际层面看,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投身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有力担当,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国内视角审视,这一决策更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以一些传统重工业城市为例,长期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比较大,导致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不堪重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力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压力下,不得不加大节能减排投入,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路径。这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是为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在包头,建设祖国北疆绿色安全生态屏障,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紧密交织、相辅相成。自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历经多年不懈奋斗,北疆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广袤的沙化土地逐步披上绿装。“三北”大地从昔日的黄沙漫天,渐变为如今的绿意盎然,一道坚实的生态防线正傲然挺立。更值得一提的是,森林素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其强大的固碳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储存起来,大量森林的存在就如同一个个巨大的“碳库”,源源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宏大概念,它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已产生诸多实实在在的影响。如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便能真切感受到环境的积极变化。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呼吸的空气愈发清新,河流也恢复了往日的清澈。这背后,是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的结果。企业在环保政策约束下,不断升级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在购物时,优先选用环保袋,拒绝一次性用品。而且,随着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就业市场也迎来新机遇,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短短几年间,从电池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催生出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众多人才投身其中。

未来,我们会全方位提升全社会的节能降碳意识与能力。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引导者,应持续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广大民众作为社会的基石,更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日常。节约用水用电,避免能源浪费;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降低白色污染;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为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贡献力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携手共进,人人争做“碳”路先锋,以切实行动“绿动”未来。

新媒体引导图

责任编辑: 李小艳;一审:张彦军;二审:张富博;三审:李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