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丨一场发布会背后的创新生态
来源:包融媒   2025-11-10

□图日根

日前,在“蒙科聚”包头分中心的发布会现场,上演了一幕生动的“科技集市”展示:台上,农科院的专家们如数家珍般推介了16项新培育的品种;台下,企业和高校的代表们饶有兴致地追问着价格、收益等实际问题。这热火朝天的场面,传递出的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那股蓬勃生命力。

这场发布会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它角色上的“反差感”。以前,我们常常觉得科研院所是“象牙塔”,研究项目高深莫测。而这次,市农科院主动“摆摊”亮家底,把沉甸甸的果实、实实在在的数据摆在桌面上,目的就是希望让好成果尽快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企业和高校主动“赶集”,道出了市场的渴求。内蒙古禾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池美清感慨地说:“以前总要跑到外地去筛选品种,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多好品种。”这句话,既是对本地科研实力的认可,也点破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当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当“这个品种适合用什么机械播种?”这样具体的问题被直接提出,创新的方向变得精准具体,科研就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当然,光有“摆摊”和“赶集”的热情还不够,关键是要有能把双方联合起来的机制。发布会上签署的产业化协议和产学研战略合作,就为成果转化架起了“双车道”。恰似开设了一个热闹的集市,配以辐射四面八方的高速路,让好品种、好技术能顺畅地流向田野、流向车间。政府在其中扮演的,正是这个“修路架桥”和“保驾护航”的角色,用政策和服务为创新活力添柴加火。

通过这场发布会我们看到,科研机构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俯下身子,面向市场;企业不再“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寻找科技驱动;政府则努力搭建平台,当好“红娘”,提供服务。这三方形成的合力,正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当科研的好种子遇上市场的沃土,再加上政策的及时雨,定能催生出振兴乡村、富裕百姓的累累硕果。

新媒体引导图

责任编辑: 图日根;一审:图日根;二审:张富博;三审:李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