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日根
日前,包头市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大型义诊活动暨“红石榴健康诊室”授牌仪式在青山区团结广场举行。活动现场,一位老人握着义诊专家的手感慨:“以前找专家要跑北京上海,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大夫。”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包头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刻嬗变。从“红石榴健康诊室”走进社区,到“一院一策”差异化发展,包头正以扎实行动书写着“病有良医”的民生答卷。
包头医疗卫生事业的变化,体现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中,而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系统谋划、精准发力的结果。正如“红石榴健康诊室”的落地:每周五下午准时出现在九个社区,青年医疗专家常态化坐诊;四级重点专科体系让“大病不出市”成为可能;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使优质医疗资源活水般流动起来。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包头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为何要如此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答案深植于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殷切期盼。随着社会发展,群众不再满足于“看得上病”,更希望“看得好病”“方便看病”。社区里占比20%-30%的老年人行动不便,却最需要医疗保障;那些曾奔波于北京上海的患者,他们更渴望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诊疗。医疗卫生事业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包头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的方法路径。“一院一策”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让每家医院都能发挥所长;京蒙、沪蒙协作不是简单“输血”,而是培育本土“造血”能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则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些举措相辅相成,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高效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包头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是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在包头”的优质服务,当“红石榴健康诊室”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健康纽带,医疗卫生事业就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城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背后,是千家万户的幸福笑脸,是城市发展的健康底色,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从“红石榴健康诊室”的点点星光,到医疗卫生体系的进步,包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一座城市将人民的健康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这座城市就不仅拥有强劲的发展脉搏,更拥有温暖的人文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