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在南京启幕!
2025-09-18

九月的金陵,秋风温婉。9月17日上午10时,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与豪放的蒙古族舞蹈,包头市“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南京站在南京夫子庙启幕。此次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包头市委宣传部承办。

演出现场。

来自包头市艺术剧院、土右旗乌兰牧骑以及南京民族乐团的队员们以“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特有的质朴与热情,呈现了涵盖器乐(二胡、竹笛、古筝、琵琶)、歌曲、舞蹈等十余个精彩节目,为南京市民带来一场融合北疆风情与江南韵味的文化盛宴。

演出在舞蹈《马背交响》中激昂开场。队员们身着绚丽的蒙古族服饰,以舒展而豪迈的舞姿,再现草原上策马奔腾的壮美场景,尽显草原儿女的奔放热情;男声小合唱《草原晨曲》,以浑厚嘹亮的歌声勾勒出草原黎明时分牛羊徜徉、炊烟袅袅的宁静辽阔,唤起观众对北疆的无限遐想;与南京民族乐团的互动节目器乐合奏《茉莉芬芳》别出心裁,运用二胡、竹笛、古筝等传统乐器重新演绎江南经典旋律,让草原的苍劲与江南的婉约在音乐中交汇融合,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能参与此次活动我深感荣幸,希望能以器乐之声传递江南独有的温婉韵味。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演出交流,更搭建起南京与包头两地文化沟通的坚实桥梁,为两地深化文化联结、增进艺术共鸣创造了宝贵契机。”南京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员苏涵璐说。

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多位南京市民在队员的带领下学跳蒙古族舞蹈,饱含对草原文化的由衷喜爱。南京市民陈天爱赞叹:“第一次现场听呼麦,低沉的声音仿佛把我带到了草原,非常震撼!”深圳游客秦欢也表示:“孩子对马头琴和民族服饰特别好奇,这样直观的文化交流很有意义。”

演出同步设有包头特色文创产品展示区。“西口后人”的稀土书签、非遗盘扣胸针等一系列手工艺品,巧妙融合“世界稀土之都”的工业特色与传统技艺;光润祥文化有限公司的羊脂油制皂传递草原原生态洁肤理念;“塞北小鹿”徐氏杏干携来土默特右旗的阳光风味;41°固阳献黄芪系列产品则让江南观众了解到北纬41°黄金种植带的优质农产品。

无锡游客黄耀宗说:“以前只知道稀土是工业原料,没想到能做成这么精美的文创产品。”南京市民张浩品尝杏干后赞不绝口:“没想到包头的杏干这么香甜,打算多买一些带给家人。”这场演出,也搭建了一座跨越千里的“重逢桥”。对1968年赴内蒙古插队的南京市民朱元智来说,包头是藏着青春与牵挂的“第二故乡”。“包头市艺术剧院的演员们赴南京的演出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契机——既能重温与包头紧密相连的青春岁月,还能借这场演出,完成一场跨越千里的‘青春重逢’”。朱元智说。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亮介绍,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传承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展现与群众“面对面”服务的特色,在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之际,我们整合了包头市艺术剧院、土右旗、达茂旗等乌兰牧骑的30多名“一专多能”乌兰牧骑队员,开展了此次“北疆文化神州行”纪念演出活动,接下来还将走进南京欢乐谷、玄武湖景区以及北京市、合肥市等地,以“演出+文创”的形式持续开展文化文艺交流,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市艺术剧院创作中心主任马志峰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巡演,让观众感受草原人民的豪迈、热情和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内蒙古故事、讲好包头故事。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瑾 李颖剑)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catch_67ef19a391a0b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