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蒙超联赛的绿茵激情尚未消散,WBC职业拳王争霸赛的拳台热浪又席卷而来。在包头市,一场场高水平体育赛事轮番上阵,而赛事周边更涌动着别样活力,本土名优特产品展销区人头攒动,移动餐车前排起长队,观众攥着赛事门票,热烈讨论着赛后去哪家合作商家兑现优惠……这一鲜活的场景,正是包头市以“文商旅体健”联动促消费活动为抓手,探索“体育赛事+消费”融合发展新模式的生动缩影。如今,“赛事经济”已成为这座城市拉动消费、赋能本土品牌、丰富市民生活的新增长极。
织就全域消费联动网
10月7日晚,奥体中心内WBC职业拳王争霸赛的热血尚未开场,场外的烟火气已抢先点燃。热狗的香气裹着摊主的吆喝声扑面而来,爆汁烤肠在铁板上滋滋作响,热乎乎的串串冒着热气,包头的烟火生活正由此徐徐展开。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有人捧着刚买的小吃笑着闲聊:“先尝完美食,再去看金腰带的诞生,这个晚上过得够味儿!”也有人提前盘算:“看完比赛拿票根去印象城吃饭,能省不少钱呢。”
“我们希望以高水平体育赛事为引领,打造‘体育+消费’的特色业态和场景,为包头消费注入新活力。”市商务局副局长金永利的话语道出了“赛事经济”模式的核心逻辑。此次国庆假期,包头并非单一举办拳击赛事,而是将WBC拳赛与蒙超联赛等成熟体育IP串联,构建起“现场消费+线下引流”的多维度、全链条联动体系。
“票根经济”是其中的关键纽带。据介绍,凡购买赛事门票的观众,可凭票根在全市53家合作商家享受专属优惠,覆盖餐饮、零售、文旅等多个领域。“我们针对赛事推出了餐饮折扣套餐和零售优惠券,力度比日常折扣多0.5至1折。”包头印象城营运合伙人张有兴说,借助体育馆与商场的地理毗邻优势,他们正引导观众形成“观赛前逛商场、观赛后享美食”的消费闭环,让赛事流量切实转化为消费增量。
为让消费场景与赛事氛围深度融合,市商务局还精心筛选本土名优特企业入驻赛事现场:一号牧场的特色农产品、固阳的百余款文创与农特产品、九原大厦的移动餐车、本地特色小吃……观众在为赛事呐喊之余,就能一站式体验包头特色消费。这种“以点带面”的联动模式,成效显著。“体育+”“文旅+”的多业态融合,让商旅文体健领域的消费拉动作用充分显现,假日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销量与品牌双丰收
赛事定于19时开赛,18时许奥体中心外已排起长队。九原大厦的移动餐车前,市民周健正踮脚张望队伍前方:“不为别的,就冲这五星级酒店的品质来的!”作为包头本土高端酒店品牌,九原大厦此次推出的移动餐车,以五星级标准的食材搭配亲民价格,成了赛事现场的“爆款”。“上次蒙超联赛期间,我们的移动餐车单日收入就突破1万元,远超平日同期营收。”九原大厦西餐厅经理罗志国笑着说。
除了高端酒店的移动餐车受热捧,接地气的平民小吃摊同样人气爆棚。刘浩经营的江湖热狗餐车前,顾客也排起了小长队,他手里的夹子不停翻动着烤肠,额角渗着汗却笑得开心:“今天准备了300个汉堡,现在已经卖了150个,等观众进场前肯定能卖完!这比我平时在路边固定摆摊的销量翻了近一倍。”刘浩坦言,真心希望这样的赛事能多办些,“既能聚拢人气,又能带动我们小商户的生意,实实在在激活消费。”他说。
同样尝到“赛事经济”甜头的,还有寻路内蒙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前我们主要靠传统展会拓客,这次试了‘赛事+展销’,不仅销量涨了,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咨询。”公司负责人贾伟介绍,赛事观众与传统展会人群不重合,正好帮他们拓展了新客群,“我们还打算专门开发赛事定制产品,比如便携装的黄芪茶,更符合观赛时的消费场景。”贾伟说。
对零售企业而言,赛事带来的不只是短期销量增长,更是品牌曝光与用户黏性的双重提升。“持赛事票根的消费者,在我们的超级会员店能直接体验我们的付费会员权益,在批发部也能享受我们的商品比普通会员价低10%左右的价格。”7篓零售品牌创始人徐晋虎透露,目前全市120余家门店均参与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模式,让本土品牌和市民贴得更近。
从九原大厦的“单日收入破万”,到刘浩餐车的“销量翻倍”,再到寻路电商、7篓零售的“新客增长”,越来越多本土商家意识到,“赛事经济”不是临时的“流量窗口”,而是品牌推广、渠道拓展的“长期赛道”。
体验感与参与感双提升
“怕堵车,下午4点就出门了,没想到现场这么热闹!”市民刘源手里攥着拳赛门票,另一只手提着刚买的热狗,他是刷抖音看到赛事信息的,原本只是想来观赛,结果逛了展销区、买了美食,还计划赛后去印象城兑现票根优惠。“以前假期无非是逛商场、下馆子,现在先看比赛再消费,不光有意思,拿着票根还能享折扣,实惠又尽兴!”他说。
在赛事现场,像刘源这样的“观赛+消费”双参与者不在少数。带着孩子来的李哲,正在固阳农副产品展销区挑选黄芪,孩子在一边说:“妈妈,我也想买好吃的。”李哲拿着手里的门票说:“包头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从‘蒙超’到拳赛,每场都有新花样。孩子看完比赛还能了解本土产品,比单纯逛超市有意义多了,而且票根即能打折,性价比也高。”
市民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度,也在这种“近距离体验”中不断提升。在本土农特产品展销区,市民张艳正仔细查看黄芪的产地标签:“以前买特产总担心网购不靠谱,现在在赛事现场能摸、能闻,还能听摊主讲种植故事,买着特别踏实。这次不仅自己买了两盒,还帮外地朋友带了几份,就想让他们也尝尝咱们包头的好东西。”
让“赛事经济”成为城市新名片
商家们的期待更具体:贾伟盼着“多办高水平赛事”,好让赛事定制产品早日落地;罗志国计划“扩大移动餐车规模”,把更多五星级美食带到赛事现场;刘浩希望“跟着赛事走”,让自己的小吃摊覆盖更多活动;徐晋虎则想“深化与赛事的联动”,推出更精准的会员优惠。“要是包头能多办些赛事,我们肯定次次参与,这不仅是做生意,更是跟着城市一起成长!”贾伟的话,说出了不少本土商家的心声。
市民们的期待也很实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型的赛事”“希望合作商家能涵盖电影院、健身房等,选择更多样”“要是能有‘赛事消费券’就更好了,能更直接地享受优惠……”这些声音,成了包头优化“赛事经济”模式的重要参考。
“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把‘体育+消费’的模式固化下来,更系统、更有组织地推进。”市商务局副局长金永利表示,包头不仅要靠赛事“拉消费”,更要借赛事“推品牌”,让本土企业借势成长,让城市影响力借赛提升。
从一场赛事的“偶然尝试”,到一种模式的“持续探索”,再到一个产业的“逐步培育”,包头正以“体育赛事+消费”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消费升级之路。未来,随着模式的不断完善、赛事的持续扩容、商家的广泛参与,“赛事经济”必将成为包头拉动消费、赋能企业、惠及民生的“新引擎”,更成为这座城市一张亮眼的“新名片”。
(来源:包头日报)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