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业记忆邂逅城市烟火:包头巧手“活化”闲置资产
2025-10-09

九点的阳光刚漫过“包棉1958”的门槛,这里便已逐渐热闹起来——冒着热气的羊肉烧卖被端上桌;邻桌两位食客正捧着茶杯聊天;靠窗桌边,一位女生捧着书细细读着,偶尔低头写下几行字;不远处的纺织机前,市民董翠娥正驻足端详,指尖轻触机身:“路过看见就想进来逛逛,看着这些老物件,回忆起我年轻时的日子。”谁能想到,如今集餐饮、展陈、文创于一体的热闹空间,曾是闲置二十余年的包头棉纺厂旧址。

包头棉纺厂始建于1958年、上世纪60年代曾是“亚洲最大棉纺厂”的企业,一度成为城市核心区的“闲置角落”。经过保护性改造,如今旧厂房已换上了新模样:6700平方米空间正式启用,43个特色档口九成已出租,咖啡店、烤肉店的烟火气与5元大碗茶闲适交融。而静静伫立在厂区里的老纺机,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工业往事。年轻人喜欢来这里打卡休闲,老住户也常来重温旧日记忆,老厂房真正融入了城市肌理。自开业至9月23日,项目共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200余万元。今年6月,“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入选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创新案例。

“包棉1958”的蝶变,只是包头盘活闲置资产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包头通过系统性的更新改造,成功盘活多个城市闲置资产,打造出一个个城市新IP,将历史记忆、文化底蕴与现代商业、休闲需求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城市品质与活力。

黄河岸边,曾经荒废的河滩地和老旧村落,如今成了热热闹闹的“天下黄河第一村”。2023年,包头市依托画匠营子村现有景观启动打造综合性文旅项目。建立了黄河民俗文化馆、组织沉浸式表演团队定期演绎、展示非遗项目、引入特色美食,还进行了墙体彩绘。如今的黄河边,生态风光与民俗体验相得益彰,成为游客青睐的好去处。每年两次的观凌周,更是吸引了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摄影爱好者。观凌周期间,还同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度体验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果说黄河岸边的改造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那么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则是对城市记忆的精准留存。

去年年底,我市以三官庙片区为核心,建设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深挖“走西口”文化内涵,精心修缮了街区内沉寂多年的传统街巷和部分院落,再现昔日商铺的繁华景象,将其打造为沉浸式文化主题展示街区。同时,新打造原点广场,标注包头自古至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包头距离“走西口”沿线城市、“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的距离,以时间和地理两个维度清晰勾勒出包头的发展脉络与来时之路。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触摸历史、休闲游憩的好去处,更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包头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

城市核心区的“边角料”空间也在迎来新生,市福利院旧址被一股轻柔“春风”唤醒。正在建设的“包头·春风十里”主题街区项目通过补建建筑与现有建筑有机融合,构建“生态空间+体验业态+品质零售”的黄金比例,建成后将串联商业、文化、休闲、体验等多功能区域,形成功能互补空间,打造成“可逛、可玩、可晒”的主题街区IP,为市民游客提供新的潮流打卡地。

在盘活闲置空间的过程中,包头还注重赋予其精神内涵。闲置多年的大型饭店,经过改造变身“石榴花开”主题园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沉浸式平台。园区里的“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馆,作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包头形象的有效载体,用326幅图片、268件实物与7组多媒体展项,全面呈现这段跨地域的大爱故事。园区休息角的标语,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团结的理念;科普游览区和林荫活动区则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一个共享休闲时光的温馨场所。

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到黄河生态文旅,从古老院落到潮流空间,从单一功能到精神载体,包头用创意与匠心将“闲置资产”逐一转化为“发展富矿”。这些新生的城市IP,既留住了历史记忆,又装满了烟火气息,更激活了城市的发展动能,让包头的每一处角落都透着历史的厚度与现代的活力。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岳宇乐)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