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35年的老楼要翻新,改什么、怎么改我们自己说了算!”东河区77岁的居民马有,如今多了个“业主自主更新改造委员会成员”的身份,他代表150多户邻居全程参与工业路六栋楼改造,共同见证曾经斑驳的老楼蜕变成崭新的“家和新居”。
入住新居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到来之际,青山区六合成“原拆原建”项目——六合佳苑小区居民贾义斌在敞亮的新家里早早开始准备中秋节的美食:“告别潮湿的老房子,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孩子们不仅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下楼还有电梯,老街坊又都成了新邻居,我们很幸福。”
历时1年多时间,兼具颜值与内涵的双重焕新,林南平房区改造项目迎来了崭新的面貌。目前小区活动中心、社区食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施正加紧收尾,切实保障居民从“有居”到“宜居”。
城市更新,连着民生福祉,牵着经济发展。留住城市的根与魂,既让城市“颜值”提升,更让城市“气质”向好;通过“品质提升”与“结构优化”双轮驱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便民、利民、安民”。
“‘自主更新’不同于政府大包大揽或开发商主导拆迁,核心在于‘自主’,我们创新‘政府引导+居民自主’的共建模式,居民是更新的主体,谁的房子谁做主,改造工作充分尊重民意。”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现场指挥部副主任余逍表示,通过自主更新改造,不仅完善了小区的公共服务,补齐了适老化、休闲健身、便民服务等短板,更有助于居民实现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实质性提升。下一步将全面总结“土六栋”项目经验,系统性制定包头市危旧房自主更新改造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土地、规划、审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包头做法”在更多社区落地生根。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十四五”期间,全市推进城市更新项目1312个,其中市住建局牵头实施项目1126个。全市累计完成735个老旧小区改造,覆盖面积1880.4万平方米,惠及22.78万户居民,改造规模与惠及群众数量均居自治区各盟市首位,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更新是复杂系统工程,要抓住安全根本,补齐短板弱项,需要下足“绣花功夫”。我市坚持补齐民生短板,合理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从群众最关心的“暖不暖、安不安全”等细节入手,织密民生保障网。“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2126公里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任务,实现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供热管网基本清零,显著提升冬季供暖保障能力,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完成3866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实现运行20年以上的老旧燃气管网基本清零,惠及34万户居民,切实筑牢燃气使用安全防线,保障群众用气安全。这些“看不见的工程”,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体现了城市更新“既重面子、更重里子”的务实作风。
在改善居住环境、保障居住安全的基础上,包头市更将“留记忆、促发展”融入城市更新的深层规划,通过“完整社区”建设激活城市发展的“微观细胞”。“十四五”期间打造9个“完整社区”,通过整合养老、托育、便民服务等多元功能,系统性地补全社区服务短板,提升了生活便利度,更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不仅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更让包头这座老工业城市在转型发展中焕发新活力,成为更宜居、更有温度的幸福家园。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