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都不愿意成为精神疾病方面的医生,那谁来修补这些破碎的心灵?”在包头市第六医院男病区,主任医师董智恒坚定地说。从医二十七年来,他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行动指南,在精神卫生领域精耕细作,用精湛医术驱散患者“心灵阴霾”,以无私奉献诠释医者担当,成为群众心中的“心灵守护者”,2025年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保证每位患者都能看上病。”这句承诺,董智恒坚守了二十余年。每逢门诊高峰,面对焦虑等待的患者家属,他总是耐心安抚,常常延长接诊时间。
精神科诊疗难度大,既要医治患者身体病痛,更要抚慰心灵创伤。多年前,一位殷姓患者突发冲动,将董智恒的眼镜打落在地。他却一边协助同事稳定患者情绪,一边轻声安抚:“别怕,别怕。”事后患者道歉时,他摆了摆手说:“这不是你的错,是疾病在作祟。”这份包容与理解,让患者家属感动不已。
面对家属的误解,董智恒同样以耐心化解。曾有一名兴奋躁动的患者需保护性约束治疗,其母亲疑心医生与患者男友“串通害女”,言辞激烈。董智恒没有辩解,而是每天向家属详细讲解治疗进展,经常与患者谈心,用实际行动打消家属顾虑。出院时,患者母亲特意送来锦旗,他却婉言:“只要孩子能康复,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凭借这份仁心,鄂尔多斯、乌海、山西、陕西等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一位鄂尔多斯患者患病多年、求医无果,几乎放弃希望。董智恒为其制定“药物+心理”综合方案,每周抽出时间与患者沟通,鼓励他重拾生活信心。如今患者已能正常工作,家属多次想宴请致谢,都被他拒绝:“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看到患者康复,我就满足了。”


“作为一名精神疾病医生,既要守好诊疗‘主阵地’,更要勇闯科研‘新领域’。”董智恒始终牢记初心,在提升医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他常年关注精神科前沿动态,将新技术、新理论融入临床实践,带领科室团队攻克多个诊疗难题,显著提升科室整体诊疗水平。
在科研领域,他积极参与市级科研项目,针对精神疾病诊疗难点展开研究,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精神病学年会上交流;每年主动申报省级继教项目,举办专业讲座,将知识分享给全院医师,带动医院医疗水平整体提升。“精神卫生事业需要众人拾柴,我多做一点,就能让更多患者受益。”董智恒说。
基层精神卫生资源匮乏,董智恒主动投身“686项目”,多次前往旗县、乡镇医疗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在偏远地区,他手把手教基层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还为当地群众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随着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发病率上升,2014年,董智恒主动前往北京安定医院进修,学成后在医院门诊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诊疗专科,为众多患儿带来希望。他还引入北京先进评残标准,规范医院评残工作,让残疾患者权益得到更有力保障。2021年,他创新推行抑郁症“药物+心理+物理+运动”综合治疗模式,大幅提高患者康复率,为地区抑郁症规范诊疗提供了“包头方案”。


“医学需要传承,只有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精神卫生事业才能长远发展。”作为包头医学院兼职教师,董智恒既抓临床诊疗,又重人才培养。在科室里,他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将27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针对基层转岗医师,他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从基础知识到实操技能逐一指导,培养出一批基层精神卫生工作骨干。
课堂上,他擅长用生动案例讲解法医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董老师的课不枯燥,他总能用患者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理解专业知识,更教会我们要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学生们的评价中肯实在。凭借出色的教学成果,董智恒先后荣获“包头医学院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董智恒始终用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誓言。当被问及是否后悔选择精神科时,他笑着说:“看到患者从绝望到重拾希望,听到他们康复后的笑声,我就知道这条路选对了。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
如今,董智恒依然每天穿梭在病房与门诊之间,用温暖与坚守,为更多精神疾病患者点亮“心灵之光”,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医者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