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文化是伴随“走西口”移民浪潮在历史长期演进、各族人民辛勤奉献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形成的。它既纵贯晋陕蒙冀大地演绎的历史沧桑,又融入了当代的人间烟火,是多元、深厚、交融的地域特色文化形态具体生动的呈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包头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围绕西口文化主题,约请勤研深耕于此领域的社科专家学者撰文,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未来施策层面,总结提炼西口文化传播的轨迹和特征,坚定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今推出“探求西口文化底蕴 赋能文化高地建设”征文观点摘编,以飨读者。


□中共包头市委党校 崔晓惠
西口文化不仅是包头的地方文化根脉,更是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运营壮大的核心要素。包头因走西口而生,作为西口路线上“走出来”的唯一大型城市,应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扛起传承、弘扬西口文化的大旗。
凝练“老包头”的“根”和“魂”,以开拓、包容、诚信、创新为包头西口文化的核心价值。开拓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之中谋求生存、力求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无畏勇气;包容体现了中原汉族移民与边疆少数民族相互交往交融、互嵌式发展,印证了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诚信体现了山西商人在与不同民族的商业贸易中,坚持以信立商、以义取利,以诚信赢得客户和市场;创新体现了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里,晋商为了求生存,冲破原乡土地的禁锢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在商业领域开发创立新技术和经营理念,推动了中国商业模式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要将西口文化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联合晋蒙两地高水平院校,借鉴敦煌学、徽州学经验,构建涵盖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宗教学、语言学等门类的“西口学”学科框架。成立西口文化研究所,组建专业研究人才队伍,编制西口文化学科规划,力争将“西口学”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显学,进一步提升包头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共包头市委党校 窦蓉
西口文化凝结着移民史、商贸交流与多民族融合的深厚记忆,是地域文化的珍贵瑰宝,推动其IP化开发,既是激活历史文脉的关键路径,也是赋能文旅产业、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枢纽,在文化IP挖掘、文创开发与文旅消费场景中可发挥独特作用。
深挖IP价值需以馆藏为依托,结合数字人文技术,提取移民生存智慧、晋商契约精神等要素,将文化符号转化为结构化数字资产,推动文化内涵具象化,通过统一视觉应用与情感化叙事,构建辨识度高的文化品牌。一是可以采用文化基因分层——场景适配——技术赋能策略,针对馆内体验、景区消费、日常实用等场景,开发AR书签、杀虎口盲盒、民俗纹样蓝牙音箱等差异化产品,引入AI设计、3D打印技术满足个性化需求。联动专业机构建IP数据库,与文旅企业推广融合套餐,与用户参与共创,再以政策为保障,设立文献保护基金,形成开发、反哺闭环。二是打造时空折叠沉浸式场景,按迁徙——商贸——安居设主题区,通过多感官触点与角色任务引导深度参与;构建情感锚点场景,以手写账本串联体验记忆,鼓励游客参与民俗创作;搭建主客共享场景,在社区设微驿站促进居民与游客互动,结合节庆推出年货市集、驼队赏月会等活动,让文旅消费融入日常。三是活化西口文化IP,可拓展图书馆服务边界,也能为文旅融合提供新范式。随着技术赋能与跨区域协作,必将让西口文化焕发更大活力,助力地域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包头市昆都仑区委党校 赵伟
包头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盛佳英
老茶汤原是清代京津冀地区的特色美食,随着“走西口”的移民潮传入包头,逐渐成为本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与实地调研,清末民初,晋陕等地民众来到包头谋生,将老茶汤的制作技艺带到这里。在传承过程中,这道小吃不断融入多民族饮食特色:汉族移民带来糜子种植与茶汤制作技艺,蒙古族的奶皮子成为其特色辅料,回族的清真规范则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使老茶汤成为西口文化中一块生动的“活化石”。
包头老茶汤从不是精英阶级的产物,而是数百年来黄河南岸的无数移民先辈在与黄河北岸的各民族群众交流中形成的饮食文化结晶。每一口茶汤都承载着包头这座“钢铁之城”先辈们的奋斗故事,印证着“人民才是文化创造与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的真理。一碗老茶汤,不仅是包头人舌尖上的记忆,更是一段流动的历史。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扎根于市井的文化印记,正以其朴实而坚韧的方式,延续着包头深厚多元的文化脉络。


□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吴越梦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和《包头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指引下,包头沿黄区域正以西口文化为纽带,探索城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新路径。包头沿黄区域虽承载“走西口”历史记忆,却面临三重难题:西口文化资源碎片化、沿黄生态退化制约文旅发展、文化价值转化不足。
为破解难题,以城乡融合、“三生融合”、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四大理论为支撑,构建“目标——维度——路径”三层分析框架,核心指向“三生空间协同”与“城乡融合发展”两大目标。“三生融合”导向的文化空间网络规划路径是:生态层面,构建“蓝绿廊道”,修复黄河湿地、推广“退耕还草”模式,同时植入“走西口”、黄河故事等文化符号;生产层面,形成“城区文创引擎+乡村特色载体”格局,打通“线下体验+线上消费”链条;生活层面,活化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村委会与文旅服务中心功能叠加,实现设施共享。同时,通过用地管控、“弹性出让+收益反哺”土地模式、“双碳”平台及“双审制”监测保障实施。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西口文化数字化传承、跨区域黄河文旅廊道联动,持续丰富“三生融合”内涵,为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包头范式”,让西口文化成为连接城乡、激活发展的核心动能。


□内蒙古科技大学 王敏
西口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体现了多文明共生的深层智慧。“和治共融”作为西口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展现了边疆治理的创造性实践。既保障中央政令畅通,又保留地方自治空间,构建起弹性包容的政治秩序。“和治”不是简单的权力让渡,而是基于文化调适的制度创新。“和利共赢”体现了西口文化中独特的经济协作智慧。晋商与蒙古族通过创新模式,将草原畜牧资源与中原商业资本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共同体,使经济活动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展现了中华商业文明“以利促和”的深远智慧。“和风共俗”生动诠释了文化交融的深层机理。通过器物使用、饮食实践、节庆参与等生活场域的持续互动,自然生发出的文化创新,体现了“日用即道”的融合智慧,使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在共同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合共生”深刻体现了西口文化中社会结构的有机融合。通过婚姻亲属、地缘邻里、行业协作等多重社会关系的交织,自然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区形态,使不同族群在共同生活中逐步消解边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一体化。
包头市西口文化的“和”本质是动态的调适过程,既保持文化特性,又创造共同价值。这种基于共同发展和相互认同的融合经验,不仅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更为当代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深刻启示。


□包头师范学院 贾英飒
西口文化的诞生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催化的结果,其形成发展本质上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唯物辩证法,生动体现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与交融的重要载体。经济开发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政策调整是塑造民族关系格局的关键变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部走西口的移民史,就是民族民俗融合的历史,也是各族人民参与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西口文化的生成本质上是清代以来晋陕农民在人口压力与生态约束双重矛盾下的历史必然选择,催生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特征,彰显了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蕴含着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交融理念,孕育了重信守诺、义利并举的伦理价值,塑造了家国同构、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西口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逻辑呼应、文化基因同构、集体记忆共享。充分发挥西口文化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需要将其丰厚的历史资源和精神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经济、文化、治理、认同构建等各个层面,以经济共生强化互嵌式发展纽带,以文化浸润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以治理协同创新基层互嵌机制,以符号认同重构现代话语体系。同时,警惕历史经验浪漫化与现实问题复杂化的张力以及经济指标与文化建设的二元对立现象。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王芳
西口文化蕴含的社会价值,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挖掘和发挥西口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文化价值方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西口文化承载着尊老爱幼、诚信经营等价值观念,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需要传承和弘扬;西口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二人台、爬山调等民间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经济价值方面,有利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西口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俗风情,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条件;西口文化中的经营理念和商业道德规范有助于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对当代商业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社会价值方面,西口文化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走西口移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当代人们勇往直前、努力拼搏,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价值方面,西口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史以及民族融合历史,可以深化历史教育;西口文化中蕴含的诚信、勤劳、团结等品德观念,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走西口移民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视野。


□内蒙古品牌战略促进会 马玉春
西口文化是包头独特的历史根脉与精神标识,其转化利用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驱动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包头以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为牵引,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亟须进一步在业态创新、IP打造、全域联动等方面,构建“文化活化+产业转化”发展格局。一要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夯实文化传承根基。推广“微改造+活态传承”模式,对全市相关遗址、传统村落分类施策,避免“标本式”保护;构建数字化档案库,利用三维扫描等技术留存文化记忆。二要推动“业态融合、场景创新”,提升文旅消费能级。深化“文化+体验”业态布局,在街区、村落嵌入非遗工坊、沉浸式剧场、民俗美食工坊,打造“可吃、可玩、可体验”的消费链条;开发“西口主题”文旅线路,串联东河区“水旱码头”、黄河民俗文化馆等节点,形成“走西口文化廊道”。三要强化“IP打造、品牌传播”,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打造“西口文化”超级IP,通过影视剧、数字文旅产品扩大传播力;举办“西口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形成周期性文旅热点。四是深化“区域协同、全域联动”,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共建“走西口文化生态圈”,与山西、陕西联合申报国家级文化线路;推进“文旅+城乡”融合,可结合红色研学、生态农业,打造“西口风情”乡村振兴样板。
(图/记者:李强)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