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矿区辖区面积小、常住人口少,矛盾纠纷总量与其他地区相比也相对较少。而产业园区由于企业高度集聚,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成为劳资纠纷、合同争议、知识产权保护等涉企矛盾的多发地。
面对这一挑战,白云矿区综治中心树立“矛盾风险在哪里,就排查化解到哪里”的服务意识,探索创新“综治+园区”联动解纷模式,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至经济最活跃区域,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法治服务精准供给,为营商环境优化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企业若遭遇纠纷或面临风险,可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全力以赴协助解决,护航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白云矿区综治中心主任董亚蒙介绍,中心整合政法各单位力量,搭建起“一站式”解纷平台,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风险预警、矛盾调解等全面的法治服务,支持企业依法经营、稳健发展。
区公安分局开展“入户入企纳谏”“千警进万家”等活动,采取实地考察和沟通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帮助,并收集企业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聚焦企业关切,通过送法进企业,将专业的“法言法语”转化为企业员工“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知识;区司法局将法律知识融入夜市“烟火气”,开设“夜市法律诊所”吸引周边矿企职工积极参与,通过解答劳动争议、草场承包等涉矿涉牧特色问题,为企业职工提供精准的法律指引,帮助他们明晰自身权益边界……这些“事前问需”的举措,不仅让企业感受到了综治中心的贴心服务,更通过提前介入、预警机制和排查措施,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使得纠纷处理实现全过程管理和快速化解,极大减少了企业的诉讼成本,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今年1月,某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因在企业工程竣工后,未及时按合同向某建设公司全额支付工程款,双方多次交涉后未达成协议引发纠纷,于是向综治中心寻求帮助。接到企业求助后,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启动联合调解程序,迅速安排资深调解员与法律顾问对合同细则及工程验收文件细致核查,通过多轮“背对背”调解与“面对面”协商,促使双方客观分析争议核心,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对磁材公司正常生产运营造成影响。经过调解协商,双方最终就工程款支付方式、期限及违约责任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和解协议。
这起纠纷妥善解决,得益于白云矿区综治中心通过整合政法资源、前移服务关口、创新工作机制,打造了一条以法治方式保障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综治+园区”联动解纷模式通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行业性专业调解资源,以“四调联动”作为矛盾调解的中坚力量,并协调法学专家、执法监督员、服务团队,联动多部门,确保涉企服务响应迅速、处置专业、保障有力。同时,通过“三官一律”进网格机制,将检察官、法官、警官、律师等专业力量下沉至企业网格,实现矛盾化解关口前移。

如何降低矛盾纠纷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让简案快办快调?白云矿区综治中心通过建立“履约监管、跟踪回访、救助保障”事后反馈回访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并打通“堵点”。
“调解结束后,多亏了综治中心多次帮助我们讨要薪资,让我们的工资及时到位,不然我们还要浪费时间和他继续‘打官司’追讨。”原来,郭某等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在白云矿区一建筑劳务公司承接具体劳务,合作结束后有近十万元的工资未能按时结算。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郭某等务工人员多次与劳务公司协商讨要工资无果,于是来到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案件事实清晰、争议不大,但难在履约。专职调解员董云博引导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多次走访劳务公司,确保协议能够得到有效履行。最终,在综治中心的持续监督和协调下,劳务公司及时足额支付了郭某等务工人员的工资,有效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也为企业恢复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据了解,白云矿区综治中心建立“双回访”质量评估机制,调解员7日内首访、责任单位30日复查,对较为复杂案件实行“一案一专班”跟踪,并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免费法律服务。通过“履约监管、跟踪回访、救助保障”全面发力,让当事人在每一起纠纷化解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今年以来,白云矿区两级综治中心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33件,化解226件,矛盾纠纷化解主阵地的地位持续夯实,已然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和群众权益保障的法治“后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嘉伟)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