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老厂 装备制造向高端看齐
在包头,有这么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其产品守护着祖国的广袤疆土与和平安宁:装甲装备挺起了国防安全的“钢铁脊梁”,轮式战车纵横于复杂的战场“经络”,应急救援装备破开各类灾害救援的“紧急通道”。
她,就是中国兵器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自1954年建厂以来,新中国第一辆主战坦克、第一辆8×8轮式战车、第一门中口径轮式自行榴弹炮都在这里诞生,卷起滚滚钢铁洪流。
如今,她从“传统型”迈向“数智范”,牢牢占据高端装备制造前沿阵地。
一机集团生产的主战装备正在进行可靠性试验。
某演习场,由一机集团参研生产的99A主战坦克群正在推进,车长面前的显示屏上跳动着来自三个维度的信息流:侦察无人机传回实时视频,车载北斗终端接收指挥所下发的电子地图和侧翼装甲车共享的雷达数据。
“以前我们怕被击中,现在怕的是失去数据链。”用户的这句感慨揭示了装甲装备的核心变革。
“99A主战坦克作为我国陆军现役主力装备,历经两轮改进提升,已全方位深度融入信息化作战体系,成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款数字化主战坦克。”一机集团科研人员任广武介绍。
“融”,意味着什么?
更高效的体系协同。99A主战坦克通过嵌入战场信息网络,将火力、机动、防护与信息能力融为一体,可在30秒内完成从目标探测到火力打击的全流程信息交互。
更强大的指挥效能。从单平台突击到体系中枢,99A主战坦克可同时处理12个以上战术频道信息,达到营级作战单元水平。
更精密的技术集成。99A主战坦克的数字化改造涉及23项关键技术突破,其数字化装甲集群成为陆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在推进装甲装备升级的同时,一机集团也专注于开拓多元化发展格局。
聚焦国防建设,军品形成轮履结合、车炮一体研制生产格局。其中,履带装备涵盖99A、96B、15式等各型主战坦克以及重型步兵战车,轮式装备涵盖8×8、6×6、4×4等全系列轮式战车,火炮装备包括中口径自行突击炮、自行榴弹炮等新型火炮,广泛服务于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各军兵种。
聚焦经济发展,公司立足专精特新,开发出铁路车辆、重车桥箱、石油机械、橡胶材料和车辆零部件产品,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围绕森林草原消防应急救援、城市综合救援和地震等灾害救援需求,开发出涵盖指挥、作业、保障三大系列数十款装备,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应急救援任务。
当每辆装备都成为体系的信息节点,当炮塔旋转能调动整个区域的资源时,“陆战之王”完成了从钢铁厚度向信息流速的转弯。当用户需求成为产品裂变的基因链,当单一领域扩展成全产业链生态,一机集团的制胜密钥便实现了从单一装备突破向体系化赋能的跨越。
从“一五”一路走来,一机集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几经探索、殊为不易。
1955年4月,新中国第一个中型坦克生产基地在包头破土开工,计划用4年时间试制出第一辆中型坦克。彼时,有外国专家断言,我国在1959年前造出主战坦克是“天方夜谭”。然而1958年12月25日,一机厂自制十四大部件的T-54A中型坦克成功问世,完成了在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为一机集团发展启动了加速键。本着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一批批高新装备鱼贯而出,面向全军的系列轮式战车相继问世,产品结构不断完善,在转型升级中迈出坚实步伐。
时光流转,一机集团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进入新时代,装备制造行业迎来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全新格局,一机集团持续了数十年的生产模式面临重新洗牌。
怎么办?靠改革。一机集团从总部层面制定了10个方面40大类改革事项,细化126项具体改革任务,明确200余条工作措施,到目前形成272项可行性报告。
以“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升级蜕变。一机集团强化科创攻坚,聚焦信息化、智能化和无人化,超前布局装备研发供给,完善工艺技术体系,推进工艺技术与研发前端、制造后端深度融合,带动“设计—工艺—制造”升级。推行“装备+服务”预期性精准模式,实现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夯实“大质量”管理,让装备质量过硬、使用安心。
以“数智焕新”推动产业深度跃迁。一机集团将深化改革与数智赋能深度融合,制定数智工程“三年行动方案”,从生产流程的数字化重塑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升级进行全链赋能,以数智为改革加码,让公司在传统制造向数智制造转变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在行业里有了不一样的底气。
谈起装备制造,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机器轰鸣、工人奔波。但走进一机集团,看到的却是数据在屏幕上跃动、智能设备有序协作的场景。
总装总调生产线被“数”贯穿,升级为智能装配线,实现了从集成级到优化级的跨越。传统的人工操作被逐步取代,数字化流程汇入总装车间的生产脉络。
AI维修助手被引入精密设备维修领域,通过结合大语言模型、RAG等尖端技术,使设备维修实现了从“模糊排查”到精准高效“智能诊疗”的转变。
RFID技术智能系统被应用于仓储管理,实现了从“人工繁琐”到“智能高效”的跨越,彻底冲破了靠手工、费人力、易出错、效率低的桎梏……
生产流程的含“数”量也逐步提升。“瞧!这条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这些柔性化装配与自动物流配送设备能使产能提高133.48%,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年节创价值超33万元。”一机集团四分公司某负责人说。
十分公司生产车间一侧,在8个红色机械臂操作下,放料、沾浆、浇筑,一气呵成,浇筑好的型壳批量产出。硅溶胶生产线升级改造后,实现了6个型号近30台/套智能化生产设备流水作业,生产效率提升125%,年产值增长6倍,产品一致性提高到98%。
体系升级,数据亦高效流转。为破除“信息孤岛”,一机集团建设“数据中台+数据底座”技术架构的大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管控体系,形成核心数据资产,支撑公司智慧决策。基于统一平台,在典型车间建设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完成与工艺、计划、物供及质量系统的集成,打通数据链路,实现数据共享,支撑数字化车间建设,全面畅通装备制造信息大动脉。
回望来时路,从“基础械”到“强国装”,一机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在求新求变中冲破枷锁;从“旧制困”到“新程开”,一机集团坚定推进改革,在破旧立新中闯关夺隘;从“传统型”到“数智范”,一机集团稳步开展数智化转型,在优化升级中积蓄迈向“高端”的力量……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健;通讯员:刘桂慧)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