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院落
来源:包融媒   2025-10-18


蓝天白云与绿植相映成趣

绿树环绕的小院

阿尔丁麓引艺术文创社区的网红产品

约三五知己,寻一处靠窗的静谧角落落座。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如金色的丝线般轻柔地洒在桌椅上,为这方小天地镀上了一层梦幻的光晕。在喧嚣的城市,觅得一处幽静之处,何其有幸。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无比珍贵,也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与栖息。

这里,便是包头新晋网红打卡地“阿尔丁麓引艺术文创社区”。


线上竞拍 唤醒“睡美人”


这片让人流连的惬意空间,曾是一处闲置7年之久的“沉睡院落”。

它的前身,是市园林科研所内一处700余平方米的院落。2024年,我市推进闲置国有资产盘活行动,将这处闲置小院挂牌出租,吸引了众多目光,经内蒙古金戈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团队的精心规划设计,小院如今已蜕变为集民宿、艺术剧场,艺术社区、茶餐空间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既承载着城市慢生活的闲逸,更镌刻着包头市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创新实践,成为市财政局和正信集团以创新模式激活闲置房产的典型样本。

2022年,为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和经营效益,《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正信集团负责资产市场化运营。在此基础上,市财政局、正信集团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启动市本级国有闲置资产专项梳理,如何让“躺平摆烂”的资产释放潜在价值,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2024年,正信集团针对这处植物园内的小院,先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估明确价值,再结合房产规模、区位优势、生态环境等核心因素,启动公开竞价。“起初也有犹豫,但平台透明的竞拍机制给了我们信心。”李勇回忆,该处资产全程线上操作,经过数十轮加价,他的团队最终竞得租赁权。

“小院藏在植物园里,首要前提是不破坏生态景观,再谈价值发挥。”市财政局资产科科长王彩霞坦言,这是市财政局首次立足房产实际用途与优越区位,探索市场化盘活路径,“既要让沉睡的老建筑‘醒过来’,更要‘活’得有质量,所以每一步都格外谨慎。”


政企协同 打造“慢空间”


竞得租赁权只是起点。当李勇带着团队实地踏访时,眼前的困境远超预期:小院无水、无电、无暖、无下水,基础配套设施近乎空白;与阿尔丁植物园西园的连接口,也仅是一扇破旧防盗门。

“要做市民能享受的慢生活空间,首先得让大家‘进得来’。”李勇的规划初心,很快与市财政局、正信集团的思路达成共识。

施工阶段的首个挑战是“清场”。“单是清理院内堆积的垃圾,就足足清运了200余车。”李勇回忆,设计师全程驻守现场,同步推进清理、测绘与方案优化,不放过任何一处可提升的细节。

改造期间,无水、无电、无暖、无下水的“四无”难题始终是推进阻碍。市财政局、正信集团主动靠前,牵头协调市城市管理局及所属园林绿化事业发展中心、市供水公司、市供热公司、市供电局等部门联动,最终彻底解决了小院的基础保障问题。

此外,植物园西园入口的改造方案也经过多轮调整。最终确定:在原址新增入口,并采用与植物园生态调性一致的设计风格升级门庭。如今,新入口的拱形门楣与周边绿植相映成趣,既便利了市民通行,更成为小院与公园景观无缝衔接的“点睛之笔”。

政企协同的力量,让改造加速落地。2025年2月,小院一期建成,率先打造出“文化+N”多元业态:屋里飘着浓浓的茶香,轻食区透着烟火气,读书会常有市民围坐交流,老院落第一次有了“人气”,成了周边群众浸润文化、放松身心的好去处。目前,二期民宿与艺术集市正紧锣密鼓推进,将延续“文化+N”核心理念,引入艺术民宿、文创展厅、文娱剧场等新元素,让空间价值进一步延伸。


文化赋能 书写“故事感”


走进阿尔丁艺术文创社区,每一处设计都藏着“包头密码”:地面是包钢耐火砖铺就,带着老工业城市的厚重质感;6毫米钢板打造的景观小品,与砖面形成刚柔并济的对比;上世纪60年代的老门板改造成餐桌,木纹里泛着时光的温润;墙面艺术漆由工人随性刮涂,晕染出类似树叶的自然纹理;就连Logo,都是由甲骨文“麓”字演化而来,既呼应“鹿城”的别称,也暗合“引鹿归林”的生态意境。

“我们不想做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地,而是要让这里成为承载本土记忆的‘容器’。”阿尔丁麓引艺术文创社区设计师毕泽华的话,道出了改造的核心思路。团队没有选择高成本的奢华装修,而是走“低成本、高辨识度”路径,与本土企业骑士乳业合作,推出100%鲜奶茶、咸奶冰淇淋等特色产品;用工业遗存与自然元素对话,让空间自带“包头故事感”。

这种“接地气”的设计,很快收获了市民的认可。试营业期间,路过植物园锻炼的市民会进来拍照打卡,年轻人则静坐角落看书品茶。“没想到植物园里藏着这样一处地方,累了能歇脚,还能触摸老包头的味道。”市民张燕萍的评价,恰好戳中了项目的民生价值,它不只是“盘活资产”,更是“点亮生活”。

目前,小院已带动28人就业;待二期项目完工后,就业规模将增至40人。从“闲置包袱”到“就业载体”,从“老旧院落”到“文化地标”,这处空间的价值跃迁,印证了一个道理,闲置国有资产的“活”,从来不止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在于通过创新利用,成为连接民生幸福与城市活力的纽带。

夕阳西下,阿尔丁麓引艺术文创社区的灯光渐次亮起,与植物园的树影交织成温暖的剪影。这处小院的蜕变,是包头市财政局以“有解思维”盘活低效闲置资产的生动实践,更探索出“资产活化+文化赋能”的双赢路径。

正信集团的一组数据印证了包头国有资产盘活的成效:2023年至今,正信集团已接收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500处,完成闲置资产盘活379处,整体盘活率达75%。这处小院,正是其中兼具“经济价值”与“民生温度”的代表。

未来,随着更多“小院式”改造落地,国有资产将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成为滋养城市肌理、提升民生质感的鲜活存在,为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之路,写下更温暖的注脚。


(记者: 梁晶晶;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