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相连,同心筑梦。10月22日晚,由达茂旗委统战部牵头,达茂旗委宣传部、达茂旗文旅局协同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根脉相连》在包头大剧院首演。
该剧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团结故事为创作蓝本,通过精心的史料挖掘、艺术创新与精神传承,为观众铺开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重织达茂旗历史记忆的生动经纬。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光影交错,叙事如诗。观众跟随主人公“京华”的脚步,聆听“道尔吉”老人的讲述,共同体验敖伦苏木古城的文明交融、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的英勇壮举、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火热岁月、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感人传奇、戍边卫士阿迪雅的忠诚坚守。舞台流转间,从远古记忆延伸至红色岁月,再走进今日感恩奋进的北疆新篇,让思想政治工作的种子在艺术的土壤中悄然生长。当“京华”在亲人怀抱中潸然泪下时,无数观众也随之动容,情感共振强烈。
“演出让我眼含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观众王琳娜动情地说,“它鲜活再现了我们这代人从小听到的故事。我从中看到,广袤的草原是蒙汉民族根脉相连的历史见证,而火热的包钢建设则是我们民族团结奋斗的辉煌篇章。能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包头人,我倍感骄傲和自豪。”
观众高潮专程从呼和浩特市乘动车赶来包头观看演出。他感慨道:“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却为我们铺开了理解达茂旗的时空纵深。这里深厚的红色历史与奋发的人民精神,值得被这样一台节目系统梳理、深情呈现,它应当成为一张名片,走向内蒙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根脉相连》的全部演职人员均来自达茂旗本土。70余名表演者中,既有达茂旗乌兰牧骑、达音合唱团的文艺骨干,也有离退休干部与基层群众,年龄跨度从二十余岁至七十多岁。在党建引领下,这群来自不同背景的表演者凝聚成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艺术集体。
“历经40多天的辛苦排练,我们将这场演出带到观众面前。能得到如此热烈的反响,我非常感动。”总导演赛兴嘎表示。剧中熔铸了众多具有达茂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古长城是民族交融的见证,敖伦苏木古城是多元文化交汇的象征,“国家的孩子”则是历史亲历者与当代传承者的真实缩影。他们的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概念化为具体情感,让“根脉相连”从诗意的比喻成为现实的写照。
演员布仁在剧中饰演“达尔罕夫”,他分享道:“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首演效果特别好。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一切付出都值得。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草根演员的潜能,带着《根脉相连》走向更大的舞台,向更多人讲述达茂旗的故事。”

《根脉相连》的创排过程,是“专业院团+党员干部+基层群众”创作路径的有益探索,也是“党建+铸牢+群众”融合模式的生动实践。党建引领不仅提供了组织保障,更深刻塑造了作品的灵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变得有形、有感、有效。
达茂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宝春说:“达茂旗历史文化厚重,也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和爱国传统的地方。创作这部剧,就是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会说话,唤醒红色记忆,传承民族大爱,凝聚广大群众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好新时代的团结之路、奋进之路、复兴之路。”
“将远古镌刻、镌刻进草原,岩画回荡气象万千……”随着主题曲《根脉相连》的旋律缓缓响起,演出步入尾声,观众席掌声雷动。这一刻,艺术打破了舞台的界限,文化连通了心灵的桥梁。
《根脉相连》是北疆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根脉永续,情感交融。北疆的故事,必将随时代脉搏书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民族团结的花朵,必将在沃土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孟婧美)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