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土默川平原,寒意渐浓,但土右旗双龙镇的村庄里却热火朝天。
大型机械轰鸣作业,施工人员紧张忙碌,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村民脸上洋溢着对新家的期盼。今夏的那场洪灾过后,这里没有沉寂与消沉,取而代之的是热火朝天的重建景象。从积水抽排到房屋新建,从道路修复到设施完善,双龙镇以“工人轮休工程不休”的拼劲,让受灾群众在寒冬来临前圆了“安居梦”。

一砖一瓦尽显重建速度。
“我的房子本来就是土房,经雨水一泡更是成了危房。”双龙镇喇嘛营村村民任满兵站在即将完工的新房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20多天前,他还在为房子发愁,如今崭新的砖房已拔地而起。“想到年前就能回家,心里可是敞亮多了,今年一定能过上个安心年。”
同样满心欢喜的还有双龙镇东一间房村村民贾柱柱。“庄户人家最重要的就是房子,一辈子就盖了这么一处房,被淹成稀巴烂,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回忆起受灾场景,贾柱柱仍心有余悸。让他没想到的是,政府不仅帮他免费建起了砖房,还同步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住了40多年的土房变成砖房,每天看着新房一天天建起来,心里是真高兴!”

工人施工精益求精。

重建工作全速开展。
村民们的安心与期盼背后是重建者的日夜奋战。“我们连夜奋战,确保工人轮休、工程不休。”双龙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亢鑫介绍说,全镇4个受灾严重的自然村同步推进重建,目前受灾最严重的喇嘛营村重建工作已完成总任务的93%,保证在11月15日前所有工程全部完工,让村民温暖过冬;同时兼顾长远发展,还同步推进水塘修缮、污水管道铺设、文化广场建设,以及新建了8栋标准化羊舍,实现人畜分离。
道路通,民心畅。在喇嘛营村道路抢修现场,包头市恒通泰达交通设施有限公司总工潘宇宇带领施工队争分夺秒。“11月1日接到任务,2日现场勘察,3日就开始清淤施工。”潘宇宇介绍,全村共有2700多米受损道路需要修复,目前进度已达45%。为应对降温天气,施工队在混凝土中加入防冻剂,完工后用塑料薄膜和棉被双重覆盖保温,“我们计划加班加点,12号左右就能抢通全部道路。”
重建不仅要快,更要稳。在东一间房村,灾后重建工作组工作人员赵军祥带领团队落实四项重点工作,彻底清理环境卫生、治理池塘26处,快速修复公共设施、处置D级危房14处。“目前正在建房的10户中,6户已经封顶,我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确保每家每户都能住上安全房。”赵军祥说,村里已安装50盏太阳能路灯,铺设工字砖4000平方米,栽树420株,19198平方米柏油路正在推进,群众正常生活加速恢复。

新铺建的道路。

参与重建的大型机械设备。
截至目前,路三圪堆村受灾院落355处,需要修缮加固和重建的170处,现已完工94%,11月15日前全部完工。一个个数字背后,是重建工作的扎实推进,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住房有保障,生活有着落。土右旗政府围绕住房、产业、就业、饮水等七个方面,为157户284名因灾监测对象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产业到户奖补标准由最高5000元提升至20000元,务工收入达10000元可获1000元奖励,防贫保险最高赔付30000元,80名无劳动力群众每月可获300元养老兜底分红。一系列暖心政策,筑牢了防返贫底线,让受灾群众不仅能住上新房,更能稳住生活、鼓起干劲。

“福”代表着村民们的期盼。
从积水抽排到房屋封顶,从道路修复到设施完善,从物资保障到政策帮扶,土右旗双龙镇的灾后重建工作既加快了“速度”,更提高了“温度”。
阳光下,崭新的房屋、整洁的道路、完善的设施,勾勒出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村民们的笑容里写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怀着共克时艰的力量。这个冬天,土右旗双龙镇的百姓将在新居里温暖过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开启幸福新生活。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张建芳、张玉超;图/记者:许家轩)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