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丨博物馆“热”流 浇灌出文化自信之花
来源:包融媒   2025-05-12

□段科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文博场馆人气高涨,人们在博物馆、纪念馆和古迹遗址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据媒体报道,“五一”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五一”期间参观人数增加了879.87万,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无论是假期还是平时,博物馆(院)都成为了热门打卡地,火爆程度超乎想象,观展的脚步得用“挪”来形容,“人从众”模式下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有幼儿也有耄耋长者。从国博到陕西省、湖北省等各地的博物馆(院),无一不人潮涌动、一票难求,节假日的免费预约参观更是难上加难拼运气。加之近年来研学游的蓬勃发展,更为观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博物馆(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部生动的实物史书。对于研学游而言,博物馆是天然的“第二课堂”,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观展,陈列的国宝、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串联起历史知识的纽带。学生和小朋友们能切实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深邃,激发对知识的渴望。高龄长者则在文物的陪伴下,回忆往昔岁月,重温历史记忆。于广大中青年群体而言,博物馆是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殿堂,在这里能深入了解民族的发展脉络,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

博物馆观展热,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博物馆中的研究探究与学习探讨,让文化传承有了更具象化的载体。人们沉醉于精美绝伦的文物、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从古老的青铜器到绚丽的陶瓷,从精美的书画到独特的手工艺品,每一件文物都闪耀着先人的智慧光芒,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可喜的是,各地博物馆也正在积极顺应这股热潮,不断创新展览方式和服务手段,比如定制化的研学课程、3D投影、AR智能导览、智能照明等新技术,都让文物“活”起来。

为了接地气、迎人气,各地各馆都积极开发各种文创产品,将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河南博物院的文创考古盲盒、湖南博物院的系列书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创雪糕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热衷于对它的研究,这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更展示了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在心底不断生根发芽。期待博物馆(院)在未来能继续发挥文化桥梁的作用,让更多人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新媒体引导图

编辑: 段科 责任编辑: 图日根;一审:图日根;二审:张富博;三审:李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