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丨民生“加码” 这个冬天不再冷
来源:包融媒   2025-11-25


□张浩轩

初冬的阳光静静地照在友谊17社区的小广场上,红色创“益”集市正散发着融融暖意。在林荫路街道,新鲜实惠的蔬菜瓜果就在居民楼下,修鞋缝补、健康咨询等各种便民服务也在居民的家门口触手可及。这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恰是一座城市“烟火气”最真实的写照。

如何让民生服务既有温度,又有智慧?包头给出了自己的“答卷”。林荫路街道通过“AI网格员”精准摸排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服务真正符合群众所盼,在直播间里的热烈互动成为收集民意的快捷渠道。142条社情民意,135条分流交办,95%的办结率——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十字路口的照明灯亮了,惠及三千居民;社区餐厅持续运营,日均服务三百人次。民生服务无小事,既要有“把摊点摆到楼下”的贴心,也要有“未诉先办”的主动,更要有“一键可达”的便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包头市的红色创“益”集市,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它不只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更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这种将服务送到家门口的做法,让冰冷的政策条文变成了可感可触的民生温暖。

当夕阳西下,集市散去,温暖仍在延续。社区餐厅里居民看着实惠的菜单露出的满意笑容,是对民生服务最好的肯定,这些点滴改变,汇聚成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包头的实践证明,红色创“益”集市这座“连心桥”,连接起的是柴米油盐的日常与惠及长远的规划,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当一项项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当一件件民生实事逐步落实,这座城市的温度,将会温暖到每一个人。

 新媒体引导图


责任编辑: 张彦军;一审:张彦军;二审:张富博;三审:李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