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的机械臂在空中划出精准的弧线,智能终端前工人们专注操作,百米叶片如巨翼排开,蓄势待发……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奋进的中国——我们的“十四五”规划》特别节目将镜头对准包头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它之所以成为“十四五”收官成果中的焦点,是因为这里正在回答一个关键命题:中国风电的“钢筋铁骨”,如何炼成?
检测百米叶片。
千锤百炼,方成风骨
风机叶片,是风电装备中技术含量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核心部件之一。长度超百米、造价高昂,却要在极端气候中持续运行二十五载,风沙不能蚀其表,雨雪不能损其筋,酷暑不能变其形。如何保证这些?答案就在园区内的国家级风电装备检测认证中心。
检测中心最长可测试180米叶片,承载力相当于两万吨级吊车。在4个全尺寸试验平台上,叶片需要进行400万次持续的水平摆动疲劳测试、200万次上下摆动测试以及静力极限测试。整个疲劳测试周期长达7-8个月。截至目前,明阳国家级叶片检测认证中心已经完成11支超百米叶片测试,有力支撑了10MW机组的研发与应用。每一次振动,都在模拟未来几十年风机在草原、戈壁的真实运行状态。
只有通过层层“魔鬼考验”,叶片才算真正“出师”,带着钢筋铁骨般的韧性奔赴全国风场。
风机的主机,被誉为“强大的心脏”。它位于塔筒顶部,将叶片捕获的风能通过主轴传递至齿轮箱,再驱动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是整台风机的动力核心。
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央视镜头定格下这样一幕:10兆瓦级机组的主轴缓缓旋转,齿轮箱与发电机进入运转测试,仿佛心脏在有力跳动。
这颗“心脏”在上岗前,必须经历极端环境的淬炼:零下40℃的极寒环境里依然稳定运转,高温50℃的烈日下依旧动力澎湃。
正因如此,包头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制造的关键部件,才能托举起一座座风机迎风而立,在沙漠与冰原间捕捉能量,把草原的风声化作绿电,点亮千家万户,汇入国家绿色发展的滚滚洪流。
作为“十四五”规划期间立项,并于2022年投产的重点园区,包头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秉承“产业协同、集群集聚、价值联通、厚植优势”的理念,致力于建设风电装备制造旗帜型产业集群,构建“龙头带动、基地拉动、产品链动、强强互动”的建设模式。
以明阳包头基地为龙头,目前,石拐区已引进山西天宝、中车戚墅堰所、中科传感、永益众兴、雷奥飞、国亚电力等30余家配套企业,14项风电装备制造成果填补了自治区风电产业链多项关键环节空白,本地化配套率超过85%,已形成6个核心部件和20个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
自投产以来,园区已生产3000多(台)套风电设备,广泛应用于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等地100多个项目,累计发电约550亿千瓦·时绿电,其中三分之一已通过电网输送至京津冀鲁苏等地区。截至2024年底,园区总产值突破118亿元,成为包头市打造高集中度、高配套度、高可视度风电装备产业集群的标志性力量。
从“黑金岁月”的百年煤炭重镇,到“追风逐日”的新能源高地,一台台风机的关键部件、一道道严苛检测,亮出的不仅是石拐区绿色制造的硬核实力,更书写着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蝶变答卷。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通讯员:梁艳琴;图/通讯员:邓宇沛)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