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四五”|沪蒙医疗协作“请进来”“送出去”结硕果
来源:包融媒   2025-11-04

wechat_2025-10-12_093504_639


作为“十四五”时期包头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沪蒙医疗协作自启动以来,以“精准对接、按需帮扶”为原则,通过“专家下沉传技、骨干赴沪学艺”的立体模式,让上海顶尖医疗资源跨越山海扎根包头,也让包头医护人员在交流中快速成长,为“医在包头”品牌建设筑牢根基。



01
“请进来”——让顶尖医术在包头落地


“患者肿瘤位置靠近颅底,手术风险高,得制定精准方案,既要完整切除病灶,又要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6月25日,中国工程院张志愿院士带领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团队,在国药一机医院手术室开展高难度肿瘤切除手术。截至目前,院士团队已累计在包开展工作7次,完成手术29台,其中四级手术1例,三级手术2例,门诊接诊患者110余人次,极大提升了医院颌面外科的医疗水平。

“以前觉得大城市的专家遥不可及,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挂上院士号。”62岁的患者张俊花,因上颌骨囊肿复发困扰多年,曾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得知张志愿院士来包坐诊,她第一时间预约就诊。“院士亲自制定手术方案,术后恢复得特别好,现在吃饭、说话都不受影响。”张俊花说。

在沪蒙协作框架下,像张志愿院士团队这样“下沉”包头的上海专家团队并非个例。上海市儿童医院与包头市第四医院共建3个儿童医疗中心、4个名医工作站,每月派专家来包坐诊、教学查房;上海瑞金医院与包头市中心医院携手,在胰腺疾病诊疗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指导完成自治区首例国产5G腔镜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每季度来包,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精准诊疗,还走进基层开展巡回诊疗……

“我们持续深化‘专家派驻+远程协作+人才培养’模式,一年来,上海累计派出39名专家来包开展义诊、带教、讲座等活动,惠及患者1200余人次,让包头百姓持续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狄建忠在沪蒙协作一周年推进会上表示。


02
“送出去”——为人才搭建成长阶梯


沪蒙协作启动以来,我市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构建“送出去进修+请进来带教”的双向培养体系。一年来,我市已选派81名医务人员赴沪进修,817名学员通过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平台开展学习,涵盖儿科、骨科、口腔、精神卫生等多个领域;上海专家通过“师带徒”“学术讲座”“教学查房”等方式,培养出一批能独立开展高难度诊疗技术的本土骨干。

“2024年,科室开展儿童支气管镜检查978台,但儿内科仅有2名儿童支气管镜医生。除了完成支气管镜检查外,还需完成临床工作,工作压力大。”市第四医院儿内科医务人员介绍,“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钱莉玲教授团队指导下,医院新增1名儿童支气管镜医生,组建起3人技术团队,现在不仅能应对日常诊疗,还能开展复杂病例的介入治疗。” 

“通过专家定期赴包出诊和选派医务人员赴沪学习,市第四医院儿科医生的疑难病例诊疗能力快速提升,不仅掌握了儿童鸡胸、漏斗胸保守矫形等疑难病症治疗技术,还首次开展儿童心脏增强CT技术。”市第四医院党委书记蔺军介绍。

包医二附院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在消化系统肿瘤微创治疗领域开展多项新技术;市中心医院加入长三角胰腺肿瘤联盟,神经介入手术量位居自治区首位;国药一机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正式成立,成功开展正颌外科、颞下颌关节镜等自治区内空白业务……

一年来,沪蒙协作推动我市医疗技术实现多领域突破,这不仅提升了我市医院的核心诊疗能力,更夯实了“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如今,在包头的医院里,“上海技术”与“本土力量”正日益融合。这场跨越山海的医疗协作,正以双向赋能的实效,让“医在包头”的品牌愈发响亮,也让包头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梦想照进现实。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