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11月23日召开的包头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活动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打造医疗高地为抓手,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358个,开放床位20245张,卫生人员增至3.36万人,15家三级医院中9家为三级甲等,数量居自治区首位,“医在包头”成为百万市民最坚实的健康保障。

上海市儿童医院医生在查房。
公共卫生体系迭代升级
筑牢健康防护网
以疾控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我市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组建市区两级疾控局,完成疾控与卫生监督机构整合,形成以市级疾控为核心、旗县区级疾控为枢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648名疾控专业技术人员坚守防控一线。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达50个,可开展检测项目550余项,成功应对鼠疫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17%的低流行水平,布病发病率较“十三五”末下降近50%。全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成投用,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七连冠,获评“全国平安医院建设突出地区”。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1.66%大幅提升至32.49%,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岁,多项核心健康指标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成功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斩获“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全国省级健康样板示范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健康包头”建设迈入全面提质新阶段。
医疗服务能力跨越式提升
打造区域诊疗标杆
我市聚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推动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创新构建“编制数+控制数”双轨模式,核定市级公立医院控制数3698名,核增事业编制249名,破解人才引进编制瓶颈,五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838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50%。
在自治区率先深化绩效薪酬改革,实施“六精六细六化”内控管理,下转02
上接01 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下降3个百分点,获评“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在2023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中,13家参评医院11家达到B级及以上,6家实现晋位升级,市第六医院从C级跃升至A级,创历史最佳成绩。
医疗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坚持“一院一策”错位发展,建成2个自治区级、10个市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包医二附院、内蒙古包钢医院分别挂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的医疗品牌矩阵。
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齐头并进,累计建成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新增4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8个领先、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区之首。建成7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合作中心)、5个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6项,获自治区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项、国家专利105项,科研综合实力和转化能力稳居自治区前列。
跨区域协作纵深推进
家门口享优质医疗
深化京蒙、沪蒙跨区域医疗协作,成为包头借外力强内功的关键举措。与北京友谊医院、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等35家高水平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建成43个名医工作站,2024年以来新增北京来包专家117名、上海来包专家39名,开展门诊近万人次,完成疑难手术800余例,为群众节省外出就医成本超千万元。
在两地专家精准帮扶下,全市医疗技术实现多领域“破冰”,填补一批自治区乃至西北地区技术空白。第四医院、肿瘤医院稳定开展踝关节置换等16项新技术,市中心医院独立开展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第四医院实现儿童胸廓畸形早期诊断和矫形,国药一机医院成功转型为口腔专科医院,可开展正颌外科等关键领域的新技术新业务,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发达地区同质化医疗服务。
积极构建“送出去进修+请进来带教”双向培养体系,与京沪高水平医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启动临床一线骨干进修计划,累计派出172名医务人员赴京沪进修,通过远程继续教育平台培训817人,实现重点专科全覆盖,培养出一批能独立开展疑难复杂手术的本土专家。未来三年,我市计划再引进新技术100项,培养医疗骨干500人,持续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
全龄健康服务提质扩容
守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我市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托位达12706个,千人口托位数4.58个,建成6个自治区“萌宝驿站”社区托育试点,缓解家庭托育压力。
筑牢妇幼健康防线,构建全链条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免费开展适龄女性“两癌”筛查,全力守护妇女儿童健康。老年健康服务网络持续织密,各旗县区均设立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点,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率达95.65%,市卫健委荣获“全国老龄系统先进集体”,让老年人安享健康晚年。
中蒙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全市二级中医(蒙医)医院全部获评二级甲等,中(蒙)医馆实现100%全覆盖。成功获评国家优势专科建设项目2个,建成8个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30个市级专家传承工作室,引进培养中(蒙)医药博士10名、副高以上人才254名,推广适宜技术253项,编纂《包头中医史》,打造“鹿城有方”科普IP,让传统医药惠及更多市民。
“十四五”即将收官,包头医疗高地建设硕果累累。全市将持续聚焦高精尖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现代医院管理等重点领域,全力提供更高水平、更均衡、更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健康动力,让“医在包头”成为鹿城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苗雨蔚)
(编辑:张飞;校对:吴存德;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