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
“乡味盛宴”启幕 产业升级加速
“酸菜焖面好了,各位来品尝一下,这是我们西斗铺刘伟壕村的红皮小麦磨成的面,你们尝尝味道咋样。”“看看这馒头,是不是很诱人?尝一口,嘴里全是面香。”“这胡麻油是咱们本地种植的胡麻用传统工艺压榨,保留了最原始的营养和香味……”9月9日,固阳县西斗铺镇刘伟壕村粮油仓储加工基地门前,一场集生产展示、产销对接、招商引资于一体的“家乡农产盛宴”拉开帷幕。这场以“一村一品”展销会暨红皮小麦订购会为载体的产业活动,“乡味”四溢,为乡村农业产业化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作为地处北纬41°黄金纬度带的乡镇,西斗铺镇凭借优质土壤与适宜气候,孕育出品质上乘的农产品。其中,刘伟壕村的红皮小麦种植规模大、品质佳,多年来深受百姓认可。为推动农产品价值提升,该镇新建粮油加工基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工厂加工的闭环,将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直供城市市场,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商品市场化转型,延伸了产业链条,更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发展红利。
在刘伟壕村粮油仓储加工基地的全透明生产车间内,红皮小麦经过一系列标准化流程,最终成为41°固阳献的地理标识面粉,这场向商超采购商开放的“生产透明化体验”,揭开了西斗铺镇农产品品质升级的核心逻辑,以标准化生产筑牢产业根基。
在人种天养的环境中,这里产出的红皮小麦不仅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珍贵的微量元素,而且在加工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麦的“胚”和麸皮。这一独特的加工方式,赋予了面粉“香、筋、糯”的绝佳品质,成为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在此次开放日活动中,刘伟壕村红皮小麦凭借其卓越品质大放异彩,成功吸引了众多商超的目光,现场便达成了多项供货意向,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开启了崭新篇章。
农产品交易。
“大二分村的散养土鸡、忽鸡兔村的马铃薯、张发地村的藜麦……”在农产品展示区,西斗铺镇7个行政村的“当家产品”依次亮相,形成差异化的“一村一品”矩阵。这种基于资源禀赋的产业分工,既避免同质化竞争,更通过集中展销形成规模效应。
活动现场,新民村的手工辣酱、三分子村的黄芪酒等产品凭借地域特色,现场达成多笔长期订单。
“此次活动村集体经济现场签售约10万元,后续还有不少客户主动联系采购,直接带动村集体收益增长。”西斗铺镇党委书记李领斌介绍,“村集体收购农民小麦时,价格高于市场价两毛钱,让农民紧密依托村集体,通过市场化营销运作实现增收,形成‘村集体+农户’的共赢格局。”
除农产品展销外,活动特设的招商环节成为激活产业潜力的关键一环。西斗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镇内重点推出羊产业初加工、黄芪精深加工车间等项目,以及红泥井原敬老院场地、大二分洗浴中心场地等闲置资源盘活计划,吸引农业企业入驻。
这种“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正推动西斗铺镇农业从“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跨越。李领斌表示,“今年县里为镇里定了7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目标,目前我们已完成约35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推进农副产品销售,深化联农、带农、助农、富农机制,相信在各方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完成目标。”
从品质升级到市场对接,从资源整合到产业延伸,西斗铺镇的“农产盛宴”不仅是一次产销对接活动,更是乡村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缩影,以“乡味”为纽带,让土地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乡村资源变成发展资本,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晶晶;图/记者:祝家乐)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