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政务服务不仅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检验治理效能、感知人民情怀的重要窗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而政务服务正是这一理念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在九原区,一项名为“我陪群众走流程”的实践活动,正悄然推动着一场从“管理者”到“体验者”、从“审批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深刻转变,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实践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原本以为要跑好几趟,没想到今天局长坐在窗口,一边办一边给我讲政策,清晰又明白。”在九原区政务服务大厅,某企业负责人王先生的惊喜,源自一场特殊的“角色互换”。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体验,而是一次带着问题意识、贴着地面行走的治理实践。
九原区政数局推动各部门负责人以“双重身份”走进服务一线:先做“陪办员”,陪伴群众全程办理,从取号排队到材料提交,零距离感知流程堵点、指引盲区;再当“经办人”,亲自坐窗口、审材料、办业务,在实操中直面审批环节的“中梗阻”、沟通中的“理解差”。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过去靠汇报、看材料了解情况的局限,让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真正“沉下去”,听见原汁原味的民声,触摸真实可感的民情。
走流程的关键不在“走”,而在“改”。九原区坚决杜绝“一走了之”,着力构建“体验——反馈——整改——评价”的闭环机制。每一次走流程后,都会形成“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推动服务优化从“纸上”落到“地上”。
九原区公安分局针对群众反映政策“看不懂、讲不清”的问题,迅速开展窗口人员话术培训,并制作通俗易懂的图文解读推文,实现“指尖上的政策白话”。九原区执法局负责人在体验商铺开业审批时,发现流程繁琐,立即推动流程再造,实现“最多跑一次”。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走流程”活动13次,整改问题44项,每一处微调、每一次简化,都是政务效能与群众满意度的一次双向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政务服务提升永无止境。九原区正推动“走流程”从阶段性活动转向常态化机制,使其成为干部转变作风的“练兵场”、优化服务的“校准仪”。
通过不定期、不预告的沉浸式体验,推动更多部门负责人深入一线,在面对面中感知民心,在心贴心中优化服务。此举不仅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更是为了将“用户思维”和“体验导向”深植于政务服务血脉之中,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被动审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九原区“我陪群众走流程”的实践,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层创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让政务服务不再停留在口号与文件,而是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可触摸的效率。当管理者成为体验者,当审批窗口变为连心窗口,优化的不仅是营商环境,更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硕)
(见习编辑:曹靖宇;校对:霍晓霞;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