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博
你还刷朋友圈吗?你有多久没发朋友圈了?最近关于“朋友圈凉了”的话题冲上热搜。如今很多人点开朋友圈,链接与转发居多,鲜活的个人动态渐少;翻看记录,上次分享生活趣事仿佛已很遥远。这种变化不少人感同身受,甚至发出“朋友圈凉了”的感叹。
面对公众讨论,微信公关总监“粥姨”在博客节目“微信公开TALK”中表示,“我们早年分享过一组数据,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到朋友圈,并有1.2亿用户发朋友圈。这几年这个数据很稳定。从这个角度,有言论说每个人不发朋友圈是不存在的。”
从总体稳定到个人感受,是什么造成如此巨大的温差?值得我们深入观察与思考。
在笔者看来,这现象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其一,信息茧房效应无形中放大了个体感知。算法推荐与圈层固化,使每个人接触的信息环境趋于特定,容易将身边少数人的沉寂,误判为整体的趋势。换言之,不是发朋友圈的人少了,是你的朋友里发朋友圈的少了。
其二,朋友圈的社交属性日益复杂,早已不是单纯的分享空间。工作关系、长辈亲友、泛泛之交的涌入,使得每一条动态的发布,都可能面临被不同视角审视的压力。“精心雕琢”的疲惫、担心被误解的顾虑、对个人隐私的看重,让许多人选择“沉默是金”。
其三,分享阵地在自然流动。年轻一代拥有更强的分享欲,且暂未完全卷入职场、社会的压力之中,他们的身影在朋友圈依然活跃。此外,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分享日常,这类平台要么视频属性强、要么社交压力小、要么玩法丰富多样,也分流走了不少曾经属于朋友圈的流量。
由此可见,朋友圈活跃度的变化,是用户行为自然迁徙与社交媒体生态多元化的综合结果。就像人们随着成长和环境变化,很多朋友不再是当年的朋友,朋友圈也一样。与此同时,它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交需求下,对表达平台作出的适应性选择。
然而,在理解这种个体选择合理性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现象背后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当前对于网络表达的包容度似有下降。当人们感到在原本轻松的朋友圈中,表达也需字斟句酌、顾虑重重时,这或许提示着,一种无形的“谨慎”正在蔓延。网络空间本应是思想交流的广场、生活气息流淌的河床,过度的自我审查与舆论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表达的多样性,影响公众的参与感。
因此,面对朋友圈的“静默”,既需平常心看待其作为社交产品的阶段特征,也应当警惕其反映出的表达环境变化。但我们始终相信,人们表达和分享的欲望从未消失,只是会在更合适的土壤里生长。所以,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友善的言论环境,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让每一个真诚的声音都能被温柔以待,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更加璀璨,这关乎个体的精神家园,更关乎我们共同的社会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