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包头天高云淡,北方兵器城静静矗立,吴运铎主题雕塑“把一切献给党”熠熠生辉。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之子吴小荣,沿着父亲的足迹重返包头这片红色热土。
穿过兵器城门廊,吴小荣循着陈列的兵器一路向前,随着“吴运铎事迹展馆”映入眼帘,他的步伐骤然放缓,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衣领,指尖掠过衣料的触感让他的思绪稍稍沉淀。
吴小荣与吴运铎雕像合影。
进入展馆内,吴小荣久久伫立,凝视父亲的照片。黑白影像中,吴运铎目光坚毅,手中握着绘图纸,身后是北重集团初建时期的厂房轮廓。“父亲常说,包头是他的第二故乡。”吴小荣动情地说,“在这里,他扛起北重集团首任总工程师的重任,与工友们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将毕生心血献给祖国的兵工事业。”
在展出的工作手稿前,吴小荣向随行人员讲述往事:“图纸上的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父亲那代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靠着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了武器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标注依然清晰,无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展览馆门口踱步而出,阳光洒在吴小荣的肩头。他微微眯起眼睛,尚未从这份厚重的记忆里抽离。
就这样一直向前走,吴老触摸着陈列的武器装备,感受父辈的温度。很快,他被广场中央一座巍峨的钢铁轮廓攫住了视线,那是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它以战斗的姿态傲然挺立,苍劲的金属臂膀直指苍穹,阳光下泛着冷硬光泽,加之历经风霜的漆色、粗粝的铆接痕迹,使它凝固成60年岁月令人震撼的具象。
在发射架前,吴小荣驻足仰望,颈部的线条拉得很直,如同一种无声的致敬。此次包头之行,他特地拜访了北重集团的老兵工傅安生。那个被父亲吴运铎尊称为“小老师”,与他在苏联留学期间共同奋斗的战友,也是亲手参与打造眼前这座钢铁丰碑的人。
在傅安生家中,当两位老人的目光交会时,眼中满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敬意与亲切。吴小荣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傅老的手。
傅安生虽年逾九旬,但精神矍铄。两人相对而坐,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你看这张照片,是当年在厂房门口拍的。那时候条件多艰苦啊,没有先进的设备,就连绘图工具都很紧缺,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就想早点儿把武器装备研制出来,为国防事业出一份力。”傅安生指着一张老照片,回忆往昔。
“是啊,父亲也常跟我说,那时候虽然苦,但大家都很团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分昼夜地干。他在手稿里多次提到您,说您的技术特别厉害,很多难题都是您和他一起攻克的。”吴小荣的目光和傅安生一起落在老照片上,心中感慨万千。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两位老人的身上,温暖而祥和。他们的对话还在继续,那些尘封的记忆在交谈中渐渐清晰。老一辈兵工人的奋斗精神,也在这温情的交流中,悄然传递给了下一代。
包头行不仅是寻根之旅,更是精神传承之旅。吴小荣与北重集团的老兵工座谈,聆听他们讲述与吴运铎共同奋斗的往事。“吴老总是亲临生产一线,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手把手教我们看图纸、操作设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拼接出兵工先驱的光辉形象。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虽然已经故去,但他留下的“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仍在北重集团、包头兵工战线代代相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健;通讯员:马兰)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